立即注册 登录
全球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返回首页

侯振宇的个人空间 http://www.sciencenets.com/?2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评李广、李陵其人!

热度 3已有 81 次阅读2015-5-15 09:37 |个人分类:历史人物|系统分类:以史为鉴

评李广、李陵其人!

    候振宇  [email protected]

2014-08-20

 

熟语:盖棺论定,说的是对活生生的人死了后才能予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当然,盖棺论不定的事件也有许多。有些甚至可以做到上千年而未论定。中国汉代的李广——李陵事件就是典型事例!

一、李广

李广,在司马迁的笔下的主调很是正面,能将也——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遗憾的是史实与此恰恰相反。

李广一生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能够拿上台面的胜仗却是没有一个,而损兵折将、兵败不敌的次数却是不少。李广自己也承认“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从不落在别人后面,却没有半点够封侯资格的军功)。

 

公元129,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人各率一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这场战役的结果很有讽刺意义:初出茅庐、出身低贱、名气最小的卫青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杀敌七百,一战成名;世家出身的公孙贺入敌境后没有撞见敌人,无功而返;禁卫军出身的公孙敖遭遇敌军,不敌,折损七千人后撤回;而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输得最惨,全军覆没而且被俘,后来夺弓掠马逃出。李广、公孙敖因为战败被廷尉提审,按军法当斩,付赎金后,废为庶人。

后来李广被调入京当郎中令,公元123,被重新封为将军,随卫青由定襄出击匈奴,但没能建功。公元120,李广率万人出右北平与张骞的部队合击匈奴,李广遭遇匈奴军队(据说四万),相持一天一夜,仅存四千多人;后来张骞带领一万骑兵赶到,迫使匈奴撤围。此战李广部因损兵折将没有得到封赏,而张骞因为延误军机,按律当斩,后废为庶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跟随卫青出征。汉武帝经不起李广请求,任命他为前将军,但随后密信卫青,说李广命犯霉运,不能给与重任。卫青因此安排李广与赵食其(两位大将,领兵少则在1万人以上,多则为2万人。)领兵迂回东路,这使李广颇为不满。由于李广行军迷路,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卫青率领不足四万人的部队独力击败了单于大军。漠北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此后——司马迁《史记》:“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逺,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除了司马迁之外,还有许多人对李广有许多赞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飞将”就被许多人解读为李广。但以李广的战绩看,王昌龄这样的达人是不可能对李广这样屡战屡败的家伙进行称颂的,如果汉将们都是李广,长安都得丢给匈奴,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不教胡马度阴山”了!

李广是一个暴虐的家伙,他曾经一次把招降的800余俘虏全部杀死。李广之不能封侯被当时著名的相士王朔认为是上天对他杀降的惩罚。

李广还曾经假公谋私,杀掉了一个克尽职守的军官。李广战败丢官后,有次打猎经过南山,耽误了返回的时辰。按照规定,入夜后要封关不许通行,于是把守霸陵的校尉禁止他通过。李广要求通过,并称自己以前是将军。亭尉对答:“现任的将军都不能通过,何况是以前的?”李广因此记恨在心,后来任右北平太守时,以边防需要的名义将霸陵尉调至自己的帐下内借机杀死。

当然,李广的暴虐并不是针对达官贵人的。三个匈奴人射杀了到李广军驻地公干的大宦官的随从,李广获知了此事称匈奴人为射雕手,只是为了讨好中贵人就带领随从百人追赶他们,结果被许多匈奴人(据说几千人)所包围的事例。好在匈奴人(因为军力不足)没有雄心大志,即没有攻击被包围的李广百人,也没有攻击没有指挥官的李广的主力大军,最后结果是汉军与匈奴和平共处——大家平安!

维基百科 李广条目:[自古兵家向来崇尚治军严谨,而李广治军宽松,部队纪律性很差,甚至行军不列队、部营不设岗哨,平时也不练兵,军队管理的表册文书一律简化,军队行军整修时也只是吃饱而已,并不充分补给。虽然他因此得到了士兵的支持和爱戴,犯了兵家大忌,但是他依然能够时时掌控敌人的动态。在当时与李广齐名的另一名将程不识因为治军严格,士兵们不喜欢到其帐下服役,而更愿意到李广部队。而程不识对“李广军极简易”的评价则是:虽然“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兵们高兴,也愿意为他卖命),但是“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一旦匈奴人来攻打,就顶不住了),“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我们虽然辛苦点,但匈奴人也占不着我们便宜)。对此宋人何去非认为:“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明代黄淳耀也有评论:“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评价李广虽为名将,却非良将。陈仁锡则说:“子长(司马迁)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认为司马迁光仅从李广豪情飞扬的个人魅力方面着眼,过度抬高了李广,并且淡化了出身低贱、谦逊低调但真正有功于社稷的卫青]

本人不同意所谓的“(李广)依然能够时时掌控敌人的动态。”,这种评论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而已!我认为实际上李广对己、对敌都是无知的!如果李广知敌,何来全军覆灭?如果李广知己,何以漠北大战迷路失期?

当然,所谓“士卒喜欢到李广帐下服役”同样也是属于自欺欺人!我不是军人,但我也知道战争时期士兵是不喜欢在屡战屡败、甚至曾经全军覆灭的指挥官麾下做事的!生命极其危险、而且没有立功获奖的机会,大汉士卒喜欢到李广帐下?大汉士卒不是脑残!

李广的队友中最幸运的是卫青,公元前119年尽管李广与赵食其迷路失期,天幸之卫青依然独力击败了单于。至于李广的其它队友,平安就是福;当然最不幸的是霸陵尉,本无任何隶属却无端丢掉了脑袋;赵食其、张骞都是其中幸运者,毕竟张骞只是“延误军机”失侯而已。虽然李广不喜欢“对刀笔之吏”,但在公元120张骞“延误军机”之时,李广还是“对刀笔之吏”,使张骞“延误军机”失侯!我很为博望侯张骞不值,地貌变化极小的茫茫大漠,分路出击匈奴,无论如何为生死困境中李广之四千残兵解除匈奴数万大军包围的是张骞的一万骑兵。但是李广方面却能证明一是张骞之骑兵迟了一天到达预定会合地点,证明二是李广被合围地点就是会合地点且李广是按期到达特别是在匈奴四万大军环绕之时刻进入会合地点使匈奴大军合围李广!李广在公元120是一丝不苟地执行军事计划的模范!

二、李陵

李广的孙子李陵是一个与李广相当的奇葩。

维基百科 李陵条目:

[天汉二年(公元年99)秋,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自酒泉出征匈奴,于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想安排他运输李广利的辎重,李陵请求汉武帝说:“我所率领的边关屯军,皆是荆楚一带的勇士、能力出奇的剑客,力气大得可掐死老虎,射箭百发百中。我希望能自己独当一面,到阑干山南吸引单于部队,不让他们集中兵力攻击李广利的部队。”汉武帝告诉李陵:“我这次出兵众多,没有多余的骑兵分给你。”李陵便向汉武帝下了保证:“不需要骑兵!我愿意以少敌多,用五千步兵横扫单于王庭。”汉武帝听了很高兴,便准许李陵出兵,同时调强弩都尉路博德带兵在途中接应李陵军。路博德以前是伏波将军,觉得给一个晚辈做后援军很没面子,便上奏:“秋天匈奴马肥,最好不要与之交战。臣希望能把李陵留到春天,同时领酒泉、张掖各五千骑兵从东西并击西浚稽山,一定可以擒获单于。”汉武帝看了上奏后很生气,怀疑李陵是怯战才串通路博德上书,便训斥路博德,下诏命令路博德去钩营阻挡敌军可能的进攻,李陵九月出发寻找匈奴。 于是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向北行军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驻扎。他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形绘成地图,派遣麾下部将陈步乐送回长安。陈步乐见到汉武帝后,大夸李陵及其部下如何英勇奋战。汉武帝很高兴,就提拔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到达浚稽山后,与单于遭遇,被三万骑兵包围在两山之间。李陵将大车环绕起来作为营寨,带领士兵出营外列阵,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李陵部弓弩齐发,匈奴应弦而倒,于是匈奴向山上撤退,汉军追击,杀死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人进攻。李陵向南边打边撤数日,到达山谷中。连续作战后,士兵们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两处受伤的驾车,一处受伤的拿兵器作战。部队死伤惨重。李陵发现部队士气低下,说:“军中难道有女人吗?”便搜出藏在随军车辆中士卒的妻子,全部斩杀。第二天再与匈奴交战,杀死敌军三千余人,随后引兵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四五日,来到一片满是芦苇的大沼泽中。匈奴从上风口方向火攻,李陵也命令军中放火烧隔离带以求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派遣其子亲率骑兵攻击李陵。李陵军在树林中步战,又杀死数千敌军,并且用连弩射退单于。这天捉到的匈奴俘虏交代说:“单于说:‘这支汉军精锐久攻不下,日夜把我引往南面边塞附近,是不是有伏兵?’其余部落当户君长都说:‘单于亲自率数万骑都消灭不了数千汉军,以后没脸再指挥边臣,让汉朝瞧不起匈奴。再到山谷间猛攻,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如果还是不能攻破,只好退兵。’”单于大怒,因此加紧了对李陵部队的攻势。

这时,李陵军的情况更加危急。匈奴仗着人多,双方一日交战数十次,李陵军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军见情势不利,正想退兵,恰好一个叫管敢的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时出卖了李陵军的情报:“李陵军没有后援,箭也快用完了,只有他及成安侯韩延年麾下各八百人在前面打着黄白两色旗作先锋,用精锐骑兵射箭应该就能攻破他们了。”单于得知大喜,派出骑兵攻击,并且大叫“李陵、韩延年快投降!”阻截道路,仗着山势居高临下四面射击汉军,箭如雨下。李陵部队向南退走,还没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万支箭射完了,只好丢掉军车继续撤退。这时李陵军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断车辐当兵器,军官拿着随身短刀,深入峡谷中。单于部队断了汉军后路,同时从山上投下擂石,汉军伤亡惨重,无法行动。

黄昏后,李陵独自着便衣出营,并喝退左右:“不要跟我,大丈夫要单枪匹马去捉单于!”良久之后,李陵回来,大声叹息道:“兵败了,我们就死了吧!”随行军吏劝他:“将军威震匈奴,虽然天命不如愿,但当年浞野侯赵破奴被匈奴俘虏后又逃亡回来,皇帝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李陵说道:“不要说了!我如果不战死,就不是壮士。”于是砍断旌旗,将随行携带的珍宝掩埋。李陵叹曰:“如果再有数十发箭,就可以突围了。如今已没有武器可以再战,等到天亮就要束手就擒!大家各自逃命,还可以有人能逃回去报告皇帝。”然后他命令军士每人携带二升干饭、一大块冰,约定突围后到遮虏鄣会合。半夜时,击鼓发令,鼓却不响。李陵只好与副将韩延年带领随从十余人上马冲杀。匈奴骑兵数千在后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大呼:“我没脸回去见陛下!”便下马投了降。他的五千兵被打散,只有四百余人突围成功回到了塞内。

李陵兵败的地方与边塞只有一百多里,消息很快便传了过来。汉武帝以为李陵战死,便召见他的家人慰问,但发现其家人都没有悲丧之色。后来得知李陵投降了,汉武帝大怒,并且责问事前大夸李陵的陈步乐,陈步乐自杀。朝中大臣纷纷指责李陵叛国,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以少敌多属于英雄行为,而且投降也肯定是诈降。但是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污蔑诋毁功少的李广利来为李陵开脱,便将司马迁下狱,后来施以腐刑。后来汉武帝后悔自己不该催李陵出兵,便派人犒赏了李陵部突围逃回的幸存者。]

维基百科对李陵的以上介绍来自《汉书》。这个介绍看起来很详细,但其中有许多谎言。

首先是返程之战斗行军速度快得可疑!请注意:李陵进军的过程是由居延到浚稽山,壹千余里,荆楚军士行军三十日。平均每日行程是三十余里,基本上就是所谓一舍之地,这是符合需要保留相当体力以应对可能作战之敌前行军特点的。回返过程则是很可疑的。按照汉书,李陵所部处于作战模式;其返程一直是边打边退,其撤退速度一般不应该高于没有敌军干扰的进军速度。由浚稽山李陵向南边打边撤数日(按五日计),到达山谷中。随后引兵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四五日,到大沼泽,遇到火攻(按一日计)。此后是南山(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地)战斗(按一日计),军候管敢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据说告知匈奴李陵军“没有援军且箭也快没有了”的情报)。此后李陵部队向南退走,还没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万支箭射完了,只好丢掉军车继续撤退(按一日计)。这时李陵军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断车辐当兵器,军官拿着随身短刀,深入峡谷中(按一日计)。李陵军最后行动(按一日计)。按我的以上叙述,李陵所部由浚稽山仅十五日就到了距离边塞只有一百多里的李陵最后兵败之地。李陵所部的返程之战斗行军速度平均每日大约六十里,这是极其可疑的。360百科李陵条目,把这个返程战斗过程称为“临十余倍于己之敌苦战近十日”;按照这种叙述,李陵所部的返程战斗行进速度为平均每日约90里。

对于李陵所部的返程,我认为实际情况是不存在全程的连续作战。应该是在浚稽山发现了匈奴人开始进行撤退。经过十余天李陵所部撤到了大沼泽时,匈奴人因为已经聚集了与李陵相匹敌的力量,开始了攻击李陵所部的作战。出兵一个半月多奔波近两千里之疲惫孤军李陵所部在越聚越多的匈奴人面前越战越弱,南山战斗军候管敢降敌,再一日失去五十万支箭,再被迫丢弃全部车辆轻装撤退,然后是在峡谷发现被匈奴截断了退路,最后是军队溃散各觅生路。自大沼泽开始,李陵所部大约支撑了5天。

按照汉书的叙述,李陵所部的撤退是很有特点的。这就是李陵所部拥有很多车辆,所以他的撤退路线是缺乏灵活性的;于是李陵所部大沼泽被火攻,南山则在谷地被夹攻,此后一直是在谷地行军,最后即使是放弃了车辆也还是被围攻在峡谷。

汉武帝给李陵所部最初的任务是携带辎重接应出击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狂妄的李陵却使简单任务升级为带领步卒出击大漠。但才仅中人却不自量力的李陵又把步卒出击大漠变成了辎重队出游大漠。

李陵之《答苏武书》: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李陵在《答苏武书》中称失败原因是“五将失道,陵独遇战”,“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兵尽矢穷,人无尺铁”,“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对于李陵所声称的“五将失道,陵独遇战”,大家都应该清楚这不是事实。因为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是李陵自己所力求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要与他会合的五将!

对于李陵所声称的“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也不是事实,因为最后回到居延遮虏障的士卒就超过四百人。

对于李陵所声称的“兵尽矢穷,人无尺铁”,显然有些过于夸张,其中真实的是箭都没了,所存的三千士卒相对原来的五千军士而言绝对不是“兵尽”,至于“人无尺铁”更不是事实。

对于李陵所声称的“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绝对不是事实;如果匈奴的高级贵族们是需要投降的底层俘虏来指导作战的家伙,那么匈奴根本就不能与汉朝抗衡百年!而且,李陵此次作战的对手是不是单于同样也是个疑问。打不了胜仗只打败仗的家伙弄的敌军情报是极其不可信的!

李陵这次浚稽山之行的对手是极其优秀的,数百人就能够紧紧咬住李陵所部牵制其行动报告其行踪,数千人则借重天时物力火攻李陵所部,万人规模则还借重地利居高临下夹攻李陵所部、在峡谷切断李陵所部退路。此次作战,自李陵到达浚稽山之后,所有的主动权全部都在匈奴方面。李陵部队,进攻则追不上撤退的匈奴骑兵;防守则因为处于山间谷路之携带大量辎重车辆而放弃对防守有利的山岗;撤退则因为辎重车辆行动能力的限制经常行军于山间谷路。

《汉书李陵传》把李陵的失败原因归之于携带武器之不足与军侯管敢之降敌泄漏了军情。(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侯某认为如果李陵治军严整的话,管敢这个低级军官是不应该了解李陵所部没有援军这样的战役情报。至于携带武器之不足,也怪不得旁人,毕竟李陵所部携带武器之数量多寡最有决定权的是由李陵这个主将。

关于李陵所部之“矢穷”,《汉书李陵传》云:“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我认为可能是《李陵传》的这个叙述存在脱漏字,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李陵所部在这一天射尽了所有的箭,此次战役汉军共携带了五十万支箭。”一支普通箭约一两多重,重箭则接近二两,李陵所部携带五十万支箭与其它军器大约重十万斤;五千人的两月军粮至少要四十万斤;李陵携带辎重总重在五十万斤至六十万斤之间;李陵所部使用的辎重车大约在五百辆至一千辆之间。

李陵所部是由戟兵、刀盾兵、弓弩兵、车兵与杂兵组成。我以为李陵的五千人之合理构成应该为车兵与杂兵合起来一千,戟兵与刀盾兵合起来二千,其余两千人中弓兵壹千弩兵壹千。假定是一天射尽五十万支箭,二十万支箭是由弓兵发射的,三十万支箭是由弩兵发射的(箭如雨下的一天!);普通弓兵的体力通常是可以有效射击十几支箭的,弩兵则由于上弦有机械的帮助体力消耗小许多,其体力之有效射击箭支数目翻倍为三十支;按照以上假定,弓兵一天中需要射二百支箭,弩兵则需要射三百支箭,都是在他们气力承受之十倍。考虑弓弩兵可以通过休息恢复体力+生死关头之拼命,弓弩兵一日之最大发射箭支的数目总合应该是他们一次体力所能支持的6-8倍。考虑李陵所部之疲惫,再考虑弓弩兵的战斗牺牲与弓弩的消耗取下限6倍,则得李陵所部弓弩兵一日最大发射箭矢为三十万发。这个计算说明李陵所部的五十万发箭不是一日所能发射的。《三国演义》中很著名的草船借箭折腾了很长时间,所借到的也只是十几万支箭,这个故事说明射十几万支箭也是很辛苦的工作。

按照此前的李陵所部的战果(浚稽山数千,此后三千余人,南山树林中步战数千,山谷间交战二千),李陵所部箭矢的杀伤效率不是很高,大约要发50箭杀伤一个匈奴。从箭矢消耗看,李陵所部的确进行了许多次战斗,至少进行了十次以上的战斗(消耗了十次弓弩兵全员全体力所能发射的箭矢)。遗憾的是李陵所部进行的战斗通常是没有获胜,因为胜利者是可以回收他们所使用的箭矢的,著名的草船借箭就是典型事例。

李陵所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主将过于无能+过于狂妄。李陵的过于狂妄是指李陵把适合步兵辎重队特点之简单辅助性质之边境战术接应任务升级为不适合于步兵的需要高机动能力骑兵才能担负之深入匈奴千里的战役策应任务。李陵的过于无能一是指在李陵没有在浚稽山迅速消灭相遇的数百匈奴人,致使此后李陵所部的行踪都在匈奴的掌握中。二是指李陵没有及时抛弃过多辎重以提高所部的行军能力,以摆脱不利的困境;李陵缺乏果断。三是指李陵在峡谷被围后,举止失常,丧失了对所部的指挥能力。《汉书李陵传》:“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我把这段故事讲给朋友,问朋友感觉如何?朋友们的答案是:主将逃跑未遂!李陵的军吏的感觉与我的朋友们相同,所以他劝李陵做被俘后回归汉朝的“浞野侯”!

李陵之叹(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一半是不知所云(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一半是付诸实施(天明坐受缚矣!)——下马投降!

纵观整个汉朝,汉军对外的胜利多是以少胜多的局面,取胜的汉军战力与匈奴的对比至少是以一当二,经常是可以以一当三以上。原因是汉军使用金属制式武器之锐利与汉军后勤供应之充足是匈奴人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历史上马鞍、马镫、马蹄铁的使用,影响了中国汉族军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对比,使游牧民族的实力大幅扩展。但马蹄铁的使用是汉朝之后的事情,它使骑兵避免了此前长途行军后大量马匹的马蹄损伤,极大地扩张了骑兵的机动能力与攻击力。)在同等指挥能力的情况下,一万匈奴骑兵应该不是五千汉军之对手。李陵所部的失败,有很大程度是兵种天然不利的成分。草原区域步兵、车兵征战数千里,战术侦察能力、行军能力弱于匈奴(步兵的天然劣势),相应的自然是很难获胜(卫青、霍去病的骑兵经常取胜缴获补给,因粮于敌)并获得缴获补给。当然李陵所部车兵所携带的粮食、武器很多(李陵所部最初的原始任务是做三万骑兵的辎重队)。但是粮食与武器不是后勤之全部,草原地带薪柴的连续获取对于步兵大军团就是一个问题(今天,人数很少的牧民是可以使用干牛粪等充当燃料。)。当然汉军作战时经常使用预先准备的耐储存的锅盔做干粮,但因为李陵车兵+步兵之机动能力很弱,这使他们的作战周期大于他们的锅盔准备。(通常出击匈奴的汉军骑兵,由于有获胜缴获补充,这使他们的锅盔准备相应提高了许多。)显然,草原地带薪柴的困难消弱了汉军的体力。当然,一个多月的奔波与上千里的征程对汉军的体力更是巨大的消耗。李陵所部最后的命令——令军士人持二升米,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充分证明李陵所部是缺乏把粮食做成干粮的燃料的!

李陵帐下的荆楚步卒的战力还是很强悍的,体现就是在匈奴骑兵的合围中,尽管先是组织体系崩溃,后是主将投降,征战近两千里奔波近两月之疲惫不堪的四百余汉军(大约为残余汉军的七分之一) 还是在回家的强大意志力推动下艰苦奋战突破包围到达边塞居延遮虏障。

 

三、关于李陵之兵败投匈奴

360百科  李陵条目:

[如果将李陵投降的原因尽归于其贪生怕死,似乎不太能让人信服。作为从小熟谙虽忠不烈,视死如归之道理的名将李广之后,作为临十余倍于己之敌苦战近十日而毫无惧色的一代名将,生死似乎不应当是特别重大的问题。《答苏武书》所道: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更何况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言: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言是属实的。而况李陵在最后关头,确实是想一死了之的。之所以不死而要受降,或许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要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而兵败的话,恐怕他早就跟匈奴拼了。然而自己明明被人算计,而功业不成,如此赴死于国事无补,自己也死难瞑目。况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战死,对皇帝没法交代,也愧对他祖父李广的在天之灵,更对不住那些跟着他拼死血战的五千将士。投降也是让兵士们尽可能杀出重围向汉武报信,似乎别有考虑。李陵欲有所为也,自己且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的时机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至少也可以向他祖父李广学习,想办法逃脱,这在苏武返回汉朝后是得到证实的. 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汉书·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

  不难看出李陵终究是心系故国,李陵如果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则实在有千万条理由可以带上匈奴兵马,杀回汉地。然而李陵却没有这么作,反而先是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了李绪,为自己复仇、也为汉家清除了一大隐患;此后更带着被单于要求而娶之的其之女儿,住到偏远的地方,基本和匈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只有在遇到单于要决大事时,才入与决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跖跋氏生养了几个儿女,余则基本无所事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中间曾被单于指派当说客去劝降老朋友苏武,两人见了几面,喝了点酒,大概相互还赠送了几首诗(但今存于《昭明文选》和《艺文类聚》中之别诗,疑为后人伪托)。苏武当然没有被说动,但两个人仍保持着很深的友谊,以致于后来苏武还朝,还颇为他讲了几句话。

  李陵的真正为匈奴效劳,是在征和三年(前90),在匈奴和汉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会战中,李陵被信人不疑的单于安排协从一匈奴大将军围攻汉军。而他将和汉军会战的初战地点,竟正是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与匈奴最后一战的战地:浚稽山。这是否是暝暝之中的一种安排?

  征和三年,李陵作为汉朝的降将,大抵第一次参加了匈奴和汉之间大规模会战。由于后世有不少汉奸或试图当汉奸者,总绞尽脑汁试图从李陵的这一次参战中,提取出自己也可安然地替新主子卖命的心灵解脱的泻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次会战,多作一些了解。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於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叁万馀人出西河(作者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商丘成所带兵为二万人),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馀里。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

  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御史大夫军至追斜径,无所见,还。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所载本乎此,惟商丘成所带兵为二万人,与汉书异,不赘述。上述所引之文清楚明了,亦不再加解释。 李陵所带的匈奴军,和汉御史大夫商丘成所领之汉兵,会战于浚稽山。浚稽山正是数年前李陵最后一次与匈奴决战之地点。那时,李陵曾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叁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因此,他对浚稽山一代的地形,无疑是十分熟悉的。李陵自幼有广之风,乃一代名将,精通兵法;同时,熟悉地形要略,对于带兵打仗之将而言,极为重要;因此,李陵可谓占尽地利。

反观商丘成,(征和二年)九月,商丘成为御史大夫(《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御史大夫之职责,不是来带兵打仗的。商丘成和李陵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同时,商丘成带兵迎击匈奴,是征和三年五月。换言之,从他新官上任当御史大夫到出兵西河,前后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想熟悉兵权军事、上下沟通,是相当困难的。又,汉军之与匈奴兵会于浚稽山,乃是被其骑兵穷追而至的,而非如当初李陵先在彼处安营扎寨,勘探地形。对此处之地形,商丘成纵是绝代军事天才,恐怕慌乱之中也断难熟悉。如此,汉军之地利有大亏之处。

又,以兵力计,即本《汉书》,商丘成所带兵不过三万余,与李陵所带兵持平。然而李陵所引乃匈奴之精锐骑兵,战斗力十分强劲。同时,汉兵乃以远兵来袭,疲惫已极。面对的是以逸待劳之匈奴军,并被穷追猛打退入浚稽山,其战斗力实在大可值得商榷。于此点上看,则汉军实力上又有大亏之处。

  再,当年李陵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那五千兵马还个个效命,以一当十。面对匈奴八万之兵,相持亦不过十日左右,最终是以大部战死,自己被俘,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作为收场。商丘成之兵虽众,大概很难和李陵之兵相提并论,在中人包围仓皇逃奔进入自己所不熟悉之浚稽山后,却反能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一个御史大夫靠一堆疲兵穷卒,最终反能把由名将所带的骁勇善战以逸待劳乘胜追击之精锐骑兵打败、最终无获而归,这难道不要让人奇怪的么?

  如果李陵真为了报一己之仇,全心全意为匈奴服务,卖起命来不遗余,那商丘纵使霍去病灵魂附体恐怕都要身首异处了。历史就是历史,更多的诠释已全然无益。虽然说如果从纯军事的角度上讲,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并非难事,然而这大抵也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无论怎么论道,都难免有以今人之胸释先人之怀之意在。短短的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这数十字,更也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候振宇问:(李)“陵事亲孝”乎?否!如果李陵“事亲孝”,他不会狂妄自大,愚蠢地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事情不如意则束手无策,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担当职位所赋予的责任;因为不愿承担大军覆灭的责任主动下马投降,置母弟妻子”于被全部诛杀的境界!

候振宇问:(李陵)“与士信”乎?如果李陵“与士信”,李陵就不会为个人的功名把部属置于九死一生之地,全军崩溃突围时副将成安侯韩延年能够为部属之突围而力战至死,主将李陵则“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与士信否?  部属四千多荆楚壮士身死匈奴而李陵独自享荣华富贵于匈奴,何信之有?

候振宇问:(李陵)“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乎?否!

在大汉的旗帜下,李陵都没有为自己的“母弟妻子”、部属尽心尽力,难道还能够期望他在匈奴的毡房为大汉尽忠?

候振宇问:(李陵)古之名将乎?否!(虽然)李陵对汉使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但李陵属于大言不惭而已。李陵在天汉二年的这次浚稽山——遮虏鄣之战役中,进攻打击不到匈奴骑兵,撤退不能摆脱匈奴骑兵追击围攻;何以大言横行匈奴?不罪李陵,何以谢无辜之四千余荆楚壮士?

司马迁,在涉及汉武帝的事情上不是很客观,其中对李广、李陵是极力袒护。

 

有许多人以征和三年五月御史大夫商丘在浚稽山击败李陵之匈奴三万大军的事情为李陵之投降匈奴开脱。(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当代人有云:不怕神仙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李陵就是“猪一样的队友”之典型,在大汉,害死四千余荆楚壮士;在匈奴拖累三万骑兵自然也不是意外。

     有人讲商丘作为御史大夫应该不是“名将”李陵的对手;理由是御史大夫之职责,不是来带兵打仗的。其实汉唐之际,士大夫们是极其重视军事养成,而且许多士大夫的职位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所谓武职或文职,例如李陵的爷爷李广就担任过所谓文职序列的右广平太守,至于极其优秀的士大夫则经常是很荣耀的“出将入相”! 御史大夫职位仅在丞相之下,是三公之一;能够担任此职位者通常才能很高其人生阅历是很丰富的,其管理水平很高。敢于“出将”的御史大夫商丘绝对不是因为李陵式的愚蠢,而是凭借其真实的军事才干。才华出众的商丘战胜才具平平的李陵实在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李陵比商丘更熟悉浚稽山,这有可能是事实;但李陵不是一个善于利用地利的家伙,至少明了地理的李陵在天汉二年处处受制于匈奴人。至于商丘,由于有大汉国家的支持,他对浚稽山附近的地理也是有相当的了解,这其中就有天汉二年李陵所派陈步乐送回汉廷的地图之贡献。清楚匈奴地理的商丘率领适合于草原地带行动的大汉骑兵在大汉强大国力支持下使用锐利的金属武器打败使用石箭(骨箭)的有“猪队友”加成之匈奴骑兵,份属当然!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分享到: 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laokanke 2015-5-16 14:57
中国史书多为传说、传奇,即便不是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也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立场加工后的“文学”作品。
真正可信的大概也只是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以及汉简、楚简上记载的祭祀记录和流水账了。
回复 侯振宇 2015-5-17 21:31
laokanke: 中国史书多为传说、传奇,即便不是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也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立场加工后的“文学”作品。
真正可信的大概也只是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以及汉简、楚 ...
根据我的研究,许多中国神话传说都有历史真实的背景。例如全新世世界范围的大洪水期,背景就是末次冰期风化粘土等对河川水利梯度的改变所致。例如共工的失败,实际上就是南方部落因为治理水系能力之强大而向北方扩展,但因为他们的筑坝技术没有能够抵抗大自然的威力,结果付出极大代价。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全球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GMT+8, 2015-5-18 18:29 , Processed in 0.023271 second(s), 21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