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7|||
龙即山河
嵇少丞
有一个问题常问自己,为什么现代地质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为什么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王原祁的《草堂烟树》、《仿北宋人山水》、《华山秋色》、《山水》等名画中看不出岩性和地质构造?但是,岩性和地质构造却明显地能从西洋山景油画上看出。是否由于材料与工具的局限,中国画在表现物体的质感及肌理上弱于西洋油画?
“遥远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首歌唱遍华夏大地。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龙的来历与演化?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对于最后这两个问题,笔者将从地质学的角度大胆地提出自己现有的看法,不对之处大家可以商榷。
Kit Gentry 画笔下的夏威夷 Hana'ula 山,火山熔岩形成的脊梁山脉,像不像龙背?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王原祁的《画中有诗图》
Levi Wells Prentice 画笔下的Letchworth公园内的峡谷,清楚反映岩石的层理与节理。
William Henry Holmes 1874年画的褶皱地层 (Folded-Strata),背斜褶皱以及破劈理清晰可见,可以对其进行地质构造分析。
不同的民族崇拜不同的图腾, 例如, 美国的图腾是鹰,刻在美国的国徽上。鹰是凶猛的食肉动物,高旋天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食地面上的其他动物。俄罗斯的图腾是北极熊,在冰雪的原野, 北极熊是最强大的动物。德国的图腾是狼,狼聪明实干,锐牙尖指,动作灵活、团结互助。英国的图腾是狮子,力量大,速度快,百兽之王。法国人的图腾是大公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漂亮的头冠,也能好吃好喝。用老虎作图腾的国家有巴西(美洲虎)和马来西亚(马来虎)。用狮子做图腾的国家除了英国外,还有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美洲狮),缅甸和斯里兰卡。印度人的图腾是大象……
其他民族皆用人类见过的动物做图腾,唯独我们中华民族用谁也没有见过的“龙”作为图腾,或者说,龙是想象中的、实际并不存在的一种动物。考古学家曾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一条长约19.7米、宽近2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的“龙形堆塑”,据说距今已经8000多年。此“龙”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还出土过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过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过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龙确确实实是中国的图腾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以龙子龙孙自居。
甲骨文的 “龙”字有7、8种写法,这是其中一种。山系或水系形态,其中还有山间平原--宜居之地。这个“龙"字与电闪形状几乎没有相同之处。
古代的龙形玉器,山系形态
辽宁阜新出土的用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的“龙形堆塑”,据说距今已经8000多年,是否为周围地形山势的石堆,其功能类似于现代军事战略指挥部的沙堆模型?
那么,龙究竟是什么东西?如何演化而来?
东汉时,许慎的 《说文解字》对龙的解释是: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图腾的原型是什么?观点各异,有人说龙的原型是蛇、蜥蜴、鳄鱼、马、河马、恐龙、甚至妇女肚子里的胚胎等动物, 还有人认为龙的原型是北斗星、云、虹、闪电、松树等。我要个人看法是,龙的原型是山系-水系。
张光直说,“在商周之早期,神话中动物的功能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在远古,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科学无知不解,缺少上高山深山的道路和交通工具,更无通信设备和地理定位与定向设备(指南针),亦无火枪等护身武器、那时候野兽很多;还无登山的工具和合适的服装。所以,望山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所以,《诗经·小雅》中有句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汉代大儒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宋代大儒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如此不同。我认为还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一文中说地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个人的解释是,山高虽可仰,但可望不可及;若能登上顶峰,则可欣然观赏美景,然后,无路可行,可惜可叹!只能心向往之。
但是,山给人的印象毕竟太深了。山链,连绵起伏,峰峦叠嶂,气势雄伟壮观,不可遏止。山脉,走向转折,自然如贯。遥看群山,目接神驰。山谷,怪石嶙峋,曲折迂回,百流汇集,从上而下,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大浪淘沙,气势威武。山上,草木逢生,飞禽走兽,蓬勃灵动。山麓,四季更妆,春天百花争艳,夏天茂盛青绿,秋天红叶遍布,冬天冰峰雪飘、银装素裹。金、木、水、火、土,五行,哪样不是来自山的恩赐。金是金属,乃山里矿产;木是森林植被;水是河川;火是坚硬之石,击石取火。土是石头风化产物,没有土壤植物就无处生根。
相对生命短暂的人类,山真是长生不老。人们梦想能像山脉一样长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地震时山上飞来一块小小的滚石就会夺去人的生命,人类多么梦想能像大山一样强壮雄伟!潮湿的热空气遇到寒冷的高山,化成云水雾霭,环绕耸峰,更增加山脉的神秘,缺失科学知识的远古人们,自然就会把山看成“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那样神秘莫测的变化之物,而且见首不见尾,起伏顿跌,趋闪伸缩。山脉既可以飞上天空(《易经》上的飞龙在天),也可以潜于水底(《易经》上的海底潜龙)。龙,神通天地。来自山顶的乌云引发雷鸣电闪、陡降暴雨,远古人们就把山脉看成是能兴云作雨、呼风唤雨、掌管雷电的大力神(龙王)。
于是,远古的中华人把山脉选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图腾。甲骨文的“龙”字,就是象形地画了一个弯弯的山脉,山间还有可以耕种的盆地。风水学上也把山脉-山谷组合的弯曲、转折、分敛、伸展等气势与形态抽象成龙,把延绵走向、有脊粱的山脉说成龙脉, 土为龙肉,石为龙骨,草木为龙鳞(《皇帝宅经》)。按山脉的走向与大小分为大、小干龙和大、小枝龙。按出现的区域,分为山野之龙、 平野之龙、平地之龙。据山脉的起伏形态分龙9种:回龙、腾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出洋龙、颌群龙。风水学还把对山脉的起止、走向、形态、气势的考察(其实是地理、地质灾害预测、土壤农业等考察)称之为“觅龙”,“寻龙捉脉”、“寻龙望势”。把那些主山脉前后左右均有环护山、土厚水好、郁草茂林、景色怡人的山间盆地(“聚气藏气”)作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因为那里山体稳定、少有地质灾害、土壤湿厚而肥沃,水质清明味甘。看看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就知道啥是龙脉、龙穴,正如托名为王维的《山水诀》所说:“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
古人依风水择居,还要看山的“坡脚”,“需要数层,取其实厚”,这样才能“子孙旺盛”。当代有人对这样浅显的道理倒而不注意了,在土地紧张的山区如四川龙门山地区建房子,乡镇常挖掉山坡脚,建楼造房,一遇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因为山体失去坡脚就失去稳定性。这是我在四川地震灾区看到的情况。
葡萄牙Odeleite附近一个山间湖泊,形态像不像龙?http://www.cracked.com/article_19392_21-images-you-wont-believe-arent-photosphopped-part-8.html
从太空看到地球表面河流的形态: 龙摆尾
加拿大Rocky山系里面的龙形山谷走势图
加拿大Rocky山系里面的龙形山谷走势图
由此可见,中华图腾——“龙”就是山脉河谷。把山河作为崇拜的对象对农耕和狩猎社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相比西方国家崇拜的飞禽走兽(豺、狼、虎、豹、熊、罴、鹰)要实在得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功利性亦由此可见一斑。
由山系水系演变而来的龙的图腾,后来被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逐渐变形篡改,它传达、隐喻和象征的概念亦越来越神圣。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们都希望自己能像群山那样长寿、像高山一样威仪,像山脉一样霸气庞然,对臣民有予取予夺的绝对权威,让臣民对其“高山仰止”,皇帝是 “真龙天子”,他独断专行便是天经地义的“君临天下”。达官贵人趋炎附势搭上“龙尾”也鸡犬升天,百姓必须苟且偷生、匍匐在地、成为子民并对“龙恩”感激涕零。于是,一场连绵几千年的“造龙”运动开始了,统治阶级就将龙与权威对应起来,龙成为皇家的专用标志,皇帝的东西就叫龙颜、龙体、龙袍…… 臆造的怪物“龙”被世世代代歌颂着。也使龙脱离了原先“山系-水系”崇拜的本意。在中华文化中,龙被统治者篡改为自身绝对地位的精神符号,在民众无意识的层面施展着无声的精神统摄霸权。
追溯龙图腾的起源,令人深思。中华民族从山河崇拜演变到绝对权力的崇拜,究竟是耻辱还是光荣?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把本意山脉的“龙”图腾演变成马面、蛇身、鹰爪非常恐怖的怪兽,全身金光闪闪、张牙舞爪、成为不可一世霸气权威的标志。
这样的怪兽,谁见谁怕,于是才有“叶公好龙”一说,叶公们明知龙可恶、可恨,自己怕龙、厌恶龙,却放弃自己的尊严对龙崇拜歌颂,追随权势,以期飞黄腾达,做人上人。
帝制早被推翻、皇帝不复存在,现在该是恢复“龙即山河”本意的时候了,把中华民族基础文化血脉中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内在精髓挖掘出来,发扬光大。
Charles: 分析得很深刻。前段时间看电视Vikings,维京人从水路进攻英格兰时,他们的船头也是雕刻的龙的图案。当时我朋友(芬兰过来的移民)也在场,我问他关于龙的事。他 ...
jiangxun: We need more discussion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MT+8, 2019-2-1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