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8|||
国家需要饶毅等体制的冲撞监护人 | ||
| ||
2015年10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举行了一次“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老航注意到饶毅、施一公等在列。其他主要是中国科协、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单位)等重要领导或科学家,而因屠呦呦“三无”,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仅各有一名代表参加,分别是李静海副院长和周济院长。这次座谈会参加者就是领导,也多是学者型的。这样的会议安排是有了点真正尊重科学的意思。若是太多的非专业型的官员参加这样的会议,尽说些无聊的假大空话,那多半会让屠呦呦感到不自在甚至难受。祝贺屠呦呦获诺奖的会议若能成为一种专业与体制反思的对话,那就变得理性与正常一些了。 饶毅与会,让我最感兴趣。屠呦呦几次落选院士评选,饶毅对院士制度的质疑和自己当年宣布退出院士参选,以及他与施一公等在这前对中国科学界体制弊端的批评,让他被邀请参会有了特别的意味。不管此次会议上饶毅会否直接向科协和两院猛烈开炮,我以为他在场就足以让有关领导尴尬了。当然,屠呦呦的在场,更让两院的领导严重不自在。两院院士健在的已有1000多名,偏偏能够获诺奖的够不上条件当院士,让人感到有点怪异。 饶毅是那种体制冲撞监护人,他所批评的科学界就是体制僵化、弄虚作假、欠缺公平公正、效率低下、人事与人情关系复杂那样的状况,希望得到改变。类似这样的人在各个领域是很多的,从教育、医疗、军事、经济、金融(股市)到思想文化、司法、新闻、宣传,乃至行政管理、宪法制度等,都有这样的体制的冲撞监护人,也可以说他们是社会的诤言者,社会公义和除弊革新的探路人。 这些人有些言辞激烈些,有些温和些,有些比较擅长理性思辨,有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施一公、屠呦呦本质上也是这类人。施一公性格温和些,但他在2013年一篇文章中透露,有段时间他实在没法忍受中国科技界的那种纠结(特别难做事),一度想逃离,离开中国。倒是看起来比较敢冲撞的饶毅劝他留下,后来施一公的研究得到较好的支持,当上了院士,最近又当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屠呦呦的应对方法是沉默,不跟你们讲那么多,但是到到了关键的时候,我让证据说话。因此,她有意手中保留了当年青蒿素研究的原始资料,从不轻易示人。当年,就是饶毅想看也不够。她对别人严加防范,因为她知道有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一旦手中的原始资料失去,那就只能听凭他人摆布了。 科技界还好些。在其他方面,主要是社会领域,饶毅这样的体制冲撞监护人则可能首先自己被冲撞得一塌糊涂。有些极端派只要他人与自己坚持的一些理念、信条不合,那就立即组织帮众前来围攻、谩骂,喊打喊杀,扣帽子、打棍子无所不用其极。在此,老航就略去具体的例子吧。但有一点,历史却是清晰的。那些曾经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鼓与呼的人,历史一再证明他们是正确的。现在国家正在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老航就发现某些体制冲撞监护人曾经的言说,就已经变成国家的新国策。但在这前乃至到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却仍然被一些人时不时地围攻和谩骂。攻击他们的人实际也是反对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想回到文革旧时代的那号人。 回顾历史,现在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1980年代初,允不允许个人办小企业、乡镇企业应不应当发展、特区该不该发建立,奖金该不该发,等等,对中国都是一系列大是大非的难题。许多事稍不留意,就碰到意识形态的那根敏感神经。那时,市场价格有限放开,不放也不行。因为黑市很厉害,越来越难控制。记得一块当时质量不错的表,政府定价20元,黑市价格要四五十元。政府定价也叫计划价格,与市场价常常差太多。这就给了很多人利用两种价格之间的差价牟利。一种是小草民和小商户,他们利用市场和走街串户的方式盈利。一种是有背景的人运作大宗商品,如钢材、粮食和当时紧缺商人电视机、冰箱等获取巨额利润,称为“官倒”。其中最让人气不过的是一些人可以从官员那个弄个批条,仅仅出售批条就大发横财。当时的那种怪现象,如果不是一批体制冲撞监护人勇敢地挣脱落后体制的束缚,中国也不可能有今天这种的发展成果。 对体制冲撞监护人,也只有社会学会了接纳,可以让他们的建言献策通过论证化为国策,同时让他们其中比较有智慧的人得到重用,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有希望。 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
GMT+8, 2019-2-1 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