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啥是“鲁白黑箱”?
“鲁白黑箱”就是指天朝特大海鬼之一鲁白诬告小海归张生家的黑箱子,由天朝最权贵的大学清华大学专职保护。
这黑箱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一般的华人不得而知,但通天的洋鬼子可以看到。
据国际顶奸杂志、英国的《自然》报道,它的记者看到清华大学“鲁白黑箱”的一个文件,指责小海归张生家剽窃大海鬼鲁白的学术思想,因此是学术不端。
不过后来的美国杂志《科学伦理》发起的张生家案真相还原“三公”(公开,公平,公正)调查表明,不是张生家剽窃鲁白学术思想,而是鲁白要窃取张生家科研成果。鲁百的学术不端没有达到目的,就与他的密友饶毅一起合谋制造了当今中国大陆最大的一起科学冤案 --- (清华大学)张生家“抢发论文”抢夺(北京大学)谢灿的科学荣誉。
饶鲁后台导演,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等前台表演的要求《科学通报》撤销张生家论文的闹剧,因为《科学伦理》对张生家案的正义回归而被流产。张生家论文的电子版没被撤稿,纸张版还正常刊出。
而率先指责张生家“学术不端”的鲁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个上台不久的清华大学医学院一把手的乌纱帽不明不白地就被给撸掉了。
但是,就是鲁白自己蒙受了那么大的“冤枉”,清华的“鲁白黑箱”还是不能打开让大家看看。
这如今的清华 “鲁白黑箱”不就是当年太监酱缸?!
附:
http://news.sina.com.cn/s/sd/2011-03-04/093422051714.shtml
太监的酱缸动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09:34 廉政瞭望
太监的酱缸动不得
◎文_张鸣
被阉割了进宫服侍皇帝和后妃的人,学名叫宦官。贬则叫阉人、阉竖,中性的叫寺人,褒则为貂珰、常侍、黄门。到了明代,则变成太监。明代的太监,尤其是司礼监和司马监的太监,权倾朝野,有时能当朝廷的大半个家,所以,又被尊为公公。不管称呼他们什么,历朝历代,这些缺零件的男性,其实是最靠近权力中心的人。
有清一朝,鉴于明亡之教训,皇帝时刻警惕着,太监的气焰一直都起不来。但是到了晚清,太后当家,用得着太监的地方多了,明里暗里,行情看涨。东西看涨,价高,而人的行情涨了,行动的自由度就大。一向规规矩矩的太监们,在宫里的一亩三分地上,悄然放纵起来。宫里没有厕所,原来太监们大小便,都用自己房里的便桶。但在外面干活,每方便一次就得走回住处,多有劳累。不知怎么一来,宫里的旮旯处,就成了小便池,连庄严的太和殿两侧,也随处散落着太监们的大小便。反正皇帝没事不会去那里,后妃也去不了,大典每年不过一次,到时候清理一下也就得了。
随地大小便还是小事,更大的事是跟朝臣勾勾搭搭。明显的权力操作倒没也没证据,但把太后的动静暗中递出去,却是常有的事儿。事先得知消息的大臣,再上朝议事,就特别称旨,合太后的意。借此,太后身边的太监,无论安德海还是李莲英,都获得了朝臣特别的尊崇和大把的银子。
居于随地大小便和传递消息之间的,是从事经济活动。第一项是开买卖。紫禁城西北一带,布满了太监开的买卖,有饭店、茶馆、烟馆和赌局。不纳税,也没人管,生意兴隆,干得钱。第二项是出卖皇帝和后妃们吃剩的饭菜。按制度,皇帝和太后,吃与不吃,每顿饭一百零八品,其余的人也是几十种菜。就是真吃,也吃不了,更何况这种顶着满汉全席招牌的菜都不大好吃,有资格吃的,都不怎么吃,吃自己的小厨房。每天的菜,大批地剩下,太监们就弄出来卖,借以牟利。外面的人,吃到宫里的菜,多少是一种荣耀,所以,生意很好。第三项,是做酱。满人家祭,用萨满教的规矩,在堂子里搞,不用三牲而用饽饽做祭品。所谓的饽饽,就是今天的各色糕点。祭祀完了,就分给参与祭祀的王公贵族吃,但是,这些人谁稀罕吃这些东西,都剩下了。太监们就用这些饽饽做酱。由于饽饽材料很好,做出来的酱十分好吃,进宫的官员们,都喜欢买了拿回家,太监们卖酱的生意也很好。
开买卖和卖剩菜也就罢了,牵扯不多。可做酱这件事,兹事体大。之所以大,是因为做酱的酱缸,都放在南书房的廊下。南书房曾是康熙皇帝的书房,在此跟亲信的翰林大臣吟诗作赋,议论时政。雍正上台,政务中心转移到了军机处,逐渐地,南书房就成了空房子。光绪后期,连名目也给取消了。房间被太监们废物利用,变成了酱房。晚清时节,中国的北京来了洋人使节,按国际惯例,使节们是要定期见皇帝的。洋人使节见皇帝,总不能从紫禁城外进来直接带到皇帝身边去,得有个暂时歇脚的地方,一个个传召。这个地方,就选了南书房。不幸的是,做酱是要发酵的,而且发酵要发到一定程度酱才做好。所以酱缸,是有味道的,那味道比旧式的中国厕所强点,但有限。冬天还好,夏天坐在南书房里,就像是坐在了茅厕门口,妙味无穷。洋人被熏得不行,就向总理衙门以及后来的外务部抗议。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涉外官员不断地跟军机大臣商议,是不是挪动一下酱缸,换个地方,可就是没有结果,因为没人敢得罪太监。所以,洋人抗议归抗议,酱缸散味归散味,跟洋人打交道的官员,尽管拖、搪塞、踢皮球。一直到清朝灭亡,太监的酱缸都安然无恙。
当然,中国在外国人眼里的印象,可能会因此而很不好。但是,官员有补偿的办法,每次觐见,都给洋人准备果酒,借以弥补洋人的味熏之苦。他们不知道,这样一来,中国反而更让人家看不起了。连个酱缸都革不掉的朝廷,还能有什么出息呢?他们不知道,在这里,别的好说,凡是涉及酱缸这种事情,多半是革不掉的。
GMT+8, 2019-1-31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