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返回首页

老狼的个人空间 http://www.sciencenets.com/?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热度 4已有 132 次阅读2016-1-18 14:19 |系统分类:科政评论

中国民科奖出炉

由中国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发起的一项民间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昨天在北京正式创立,发起人希望“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首期100%由中国人出资,将于2017年首度颁奖。

“未来科学大奖”昨天在北京设立

“中国民间诺贝尔奖”成立

昨天,“未来论坛”2016年年会在北京举行,论坛正式成立了被称为中国民间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

据中新社报道,未来论坛成立于2015年,发起人为中国领先的科学家和科技领袖,包括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等。

在以“人类认知新百年”为主题的2016年会上,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委员饶毅指出,在学术界面临公信力危机和社会存在诚信危机的今天,我们建立未来科学大奖,相信其意义将超过科学界、学术界,希望一百年以后人们会说,未来科学大奖对于中国的进步起了良性的作用。

未来论坛首届轮值主席、金沙江创投总经理丁健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人类文明的受益者,中国的科学家更不应该仅仅在低端加工和山寨模仿中苟且,”他指出,未来论坛希望向世界表达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的决心,我们要携手走进世界未来文明的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行列。

在主题为“中国如何引领全球创新”的演讲中,李彦宏表示,中国创新具有两大优势:巨大的市场和先行先试的理念。今天发布的未来科学大奖将奖励那些在中国做出创新的人才,这会对各种人才产生吸引力,以把不同领域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等人才聚集起来,加深沟通,产生更多创新。

同日下午,美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为未来科学大奖致辞。杨振宁表示,现在世界上的民间科学大奖,“还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扎根的”,“这个未来科学大奖将来发展的前途,就像这个中国整个的土地的广大的人口的众多一样也要发生极大的影响”。

杨振宁在论坛致辞

相关报道:未来科学大奖诞生记

(新浪财经 文|李晓明 彭雯)

我们时常向往未来,心之所向其实是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期待。然而,人类行为正在塑造一个怎样的未来?”

2015年末的一天,当《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写下这段话时,他所参与的一个名为“未来论坛”的民间组织即将迎来成立一周年的日子。

作为理性而审慎的科学家,饶毅向来惴惴于“预测未来”的话题,他谨慎地写道:眼下以及可见的未来,也许没有什么力量,能如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这般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世界的未来。

未来,需要科学的指引。

短短一年间,未来论坛成功举办了12期讲座,应邀而来的科学家皆为一时之选:张首晟、张双南、潘建伟、李凯、谢晓亮、丁洪、文小刚……

当这些蜚声学界的大家走上讲坛时,台下的观众不仅有曾经的部级领导,也有知名的企业家、投资人,当然也有高校的学子,甚至是跃跃提问的小学生。

2015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一次重度雾霾天气笼罩北京。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毛淑徳教授即将登上年度最后一期讲座,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一度担心到场的观众会比较少,但很快她发现自己多虑了,蜂拥而入的观众迅速占满了偌大的会场。

更让武红意外的是,那天来了很多小朋友。“我要一直做下去”,忽然她有些感动,“也许一个孩子只是听了一次科学家的演讲,就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一切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过去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财经》年会、陆家嘴论坛等高端论坛中,总能看到武红穿梭于政经两界高端人群中。她是公关界翘楚,自称“做论坛出身”,却总在幕后。

直到有一天,她在翻看一本名为《奇点临近》的书时,“未来”二字突然从脑海里跳脱出来:中国的未来需要什么?人们不能只关注当下赚钱啊,总要抬起头,想一想未来10年、20年我们会往哪儿走。

“这正是我想做的。它就像我心中的一个梦。”武红先后和衣锡群、高西庆、朱云来几位前辈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肯定后立即着手找钱。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是武红找的第一个人。当他听到“未来”的创意时脱口而出:“我很久没有这么兴奋了,你知道吗?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就有《小灵通漫游未来》,我们从没停止过思考未来”。

接着,武红找到了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科学硕士学位的丁健向来严谨,一上来就挑战武红的创意:做这个事情,不能仅仅是一个想法,我们要立足长远,明确组织的性质、结构,建立组织的理念,完善组织的专业性、公正性。

2014年的夏天,十余位企业家、投资人纷纷“入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许多人都拥有顶尖名校理工科背景:陈恂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邓锋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在南加州大学取得计算机硕士学位;沈南鹏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被同学视为数学天才,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

他们并未泯灭好奇心。丁健曾说,“把财富当成了成功的很重要的标准后,中国人对科学的好奇心事实上被压抑了,觉得好奇心是孩子的事,不是一个成功者该干的事。实际上人类最伟大的成功都是被好奇心推动的”。有一次他和物理学家文小刚聊到心潮澎湃,当即表示想读一个物理学硕士。

万通集团主席冯仑是社会科学背景出身,在一次访谈中,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跟科学家在一起都不太敢说话,只能听他们说”。然而,冯仑却对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弱于对人的关系的追求”、“缺乏科学精神背后的民族性、历史性根源”有深刻的洞察。这一轮经济增长模式和大的背景中科技创新因素驱动的重要作用,同样引起了这位企业家的思考。

想到了就要做。2014年10月,徐小平推荐了从谷歌总部研究院回国创业的人工智能专家赵勇作报告,题目是《让计算机看懂这个世界》,“当我们期待人工智能这个奇点的临近,就必须让计算机具备比人类更强大的视觉能力。”赵勇关于人工智能的分享开启了“理解未来”讲座的第一讲。

11月的一天,千禧大酒店。未来论坛举行启动会。丁健、沈南鹏那天刚刚从国外回来,还在倒时差。十余个创始理事本来就熟悉,此前在不同公益组织中有过交集,理念相同,关于创建未来论坛,他们一拍即合。

“我们这一拨都是60后,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物质非常贫乏,但人很纯粹,都有点理想主义加英雄主义,因此不会被物化掉”,武红说,基于这样的情怀和对公益事业的逻辑思考,大家走到一起也是一种必然。

然而,“未来”的入口在哪里?创始理事们最初讨论的起点聚焦在互联网技术领域,而后有人问,互联网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的热潮,最终来源于哪儿?一步步追问,最后所有人都同意,一切的基础是科学。

“未来”方向已定,只待一个精彩开局。

“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大奖”

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创立大会盛大开幕。

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走上讲台:美国未来学家、谷歌公司工程主管、《奇点临近》一书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本·格策尔(Ben Goertzel)、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晓东等。极高水准的演讲和思想碰撞,在当今中国可谓一时无两。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左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晓东(左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左三)在未来论坛创立大会上与丁健(左四)对话

台下,未来论坛创始理事,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陈恂、丁健、邓锋、方方、冯仑、李柏霖、沈南鹏、吴鹰、武红、徐小平、杨元庆、虞锋、张曦轲、张醒生、张磊,悉数出席。

这一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它将从此改变中国过去只看重“经济盈利模式和人脉结交”的“经济论坛”,转向关注“跨界交流、着眼未来”,倾听“未来之声”的高端科技平台。

“武红,我觉得你后半辈子什么都别干了,你就干这一件事。”未来论坛咨询委员朱云来对她说,“值得”。

“如果这个平台能够真正让这样一群科学家成为社会的榜样和楷模,我自己从内心里面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事情更伟大”。武红已经准备好了个人的一次重大转型,离开此前熟悉的商业论坛领域,卸任新盟国际CEO职务,专心投入未来论坛的公益事业中。

就在当天的创立大会的结束致辞上,未来论坛创始理事、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张磊发起了做中国自己的科学大奖的倡导。

一个民间倡议的“科学大奖”就此浮出水面。看似偶然,实际上必然会发生。

早在此前一年半,张磊受了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等人设立的科学突破奖的很大影响,萌生“做一个中国的科学大奖”的愿望,为此他曾和施一公讨论过可行性,也分头拜访了饶毅、王晓东,但苦于没有实施和组织团队。如今,看到未来论坛正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张磊再次提起夙愿。

经张磊引见,武红和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水木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方方拜访了施一公、饶毅、丁洪、王晓东等科学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这些顶尖科学家所组成的科学委员会的加入,使得未来科学大奖具有了专业上的保障。

从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到科学突破奖等挨个研究一过后,武红他们发现,这些国际知名的科学大奖无一例外是由个人或家族捐赠的,而政府背景的科学奖项在学术界以及国际影响力上,往往难以望其项背。

由此,未来科学大奖的民间性质被确立。

但是,在科学大奖模式的建立上,创始团队却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开始的理想状态就是完全照着国外的模式,建立母基金,然后用这个母基金投资回来的钱作为奖金发放”,但这个想法很快被证明行不通。“国外的模式不一定合适中国。各种文化上的因素、人的因素、制度上的因素都告诉我们,时机还未到,中国没有这种土壤。”

之后,武红在创始理事们的建议下尝试邀请功成名就的资深企业家参与,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不乏意识尚未到位的问题。而且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心理,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就是‘看’——这事你们先做做看吧,做起来好了再说。”

“那个时候我其实挺沮丧的,”武红对《知识分子》坦言。但是,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挫折,哪怕头一天晚上被人打倒,第二天站起来时,一定是笑着面对,她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未曾放弃努力。

幸运的是,未来论坛的创始理事们最终找到了适合的新的模式:一个科学大奖基金会应运而生,其下设立不同的奖项,每个奖项由一个人发起,三个人一起参与。这种模式对捐赠人来说,简单清晰,一人牵头,三人跟进,协同性好。在资金上,未来科学大奖随即迅速决策——奖金为100万美金,每个捐赠人出25万。并且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承诺捐赠10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金的持续性。

在捐赠人选上,武红表示将做严格的把控。“首先要理念认同,我们强调他对整个科学大奖方方面面的认同和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另外,具有良好社会声誉、有理想、有思想并具有影响力,不仅仅是投钱的事,还要有一个榜样作用。”

就大奖的设立、评审等诸多问题,饶毅、施一公作为主席,王晓东、谢晓亮、田刚、夏志宏、丁洪等与多位企业家创始理事一同专题讨论。武红介绍说,最终仍然确保科学家是专业上的把关人。其中饶毅和丁洪作为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个奖项评审标准的核心的牵头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初审、复审的章程,经过科学家委员会几轮严谨讨论最终确定。

作为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有着自己的野心:“我们要做全世界公认的大奖,这是我们的一个终极目标”。不过,武红说,未来科学大奖的短期目标还是以推动在大中华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作出卓越研究的科学家。

在即将于2016年1月17日举行的未来论坛年会上,未来科学大奖将正式宣布成立,第一届未来科学大奖将设立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金。

作为中国首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大奖,这无疑是一项创举。

“脱胎民间”的气质和力量

科技事业在中国向来是国家事业,如今首次迎来的民间力量的助推。

“西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比中国早了一两百年,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系统的重视,特别是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国家的投资来说,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现在有的能力、我们实际的投入相比,中国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朱云来在未来论坛的一次访谈中表示。

“以国家为主导的科研的体制、政策、机制,和对科学家的激励,高科技的成果向产业的转化等等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是想一起在这个方向多一些努力。”未来论坛首任轮值主席丁健的一番话里透出无比清醒的自觉和责任担当,“既然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又是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者,本身也有责任,不光是去受益于国际上的人类发展的科技成果,更应该去为这种成果,特别是中国人在世界上做出的创造创新做一些推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

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徐小平则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像华为、百度这样科技含量很高的公司,创始人本人或者是技术拥有者,或者是技术整合者,他们通过把商业能力与科技资源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的奇迹。像李彦宏、杨元庆这样的创业者,沈南鹏、邓锋这样的投资人,开始把他们的资金投向科技公益事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第一代创业者、投资人财富积累之后的必然。”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必然性也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业、投资、公益。柳传志、杨元庆、李彦宏是创业者,沈南鹏、邓锋和我本人也是创业者;创业成功之后,有了钱,开始做投资,做投资就是对创业进一步的鼓励和支持,但毕竟带有商业回报的目的;今天我们看到,第三阶段终于到来,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规律,就是回馈社会,做纯公益。”

“三十年前,中国人都没有钱,做不到投入公益,二十年前、十几年前,中国人的钱捂在手里还没有热,也很难,现在,终于这个时代到来了,这是一个新的转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终于进入正向循环,第一代企业家和创业者开始把他们的资金投向社会发展的公益领域,而且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最最关键的科技事业,支持最有远见、最前沿的科学家的工作,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徐小平十分乐观,“今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民间的身份和气质反而成为未来论坛创始理事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丁健说,“民间的力量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会受太多的体制的约束,在商业和投资界也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对效率更加注重,对官僚体系和低效的东西也非常反感和排斥,对科技的阻力也看的很清楚。国家的投资非常重要,我们也支持和愿意一起合作。但是我们更愿意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通过外部力量来撬动中国科技的发展。”

“这个论坛的伟大之处在于民间推动,中国很多东西靠民间推动反而能跟国外更快的缩小差距。”冯仑说,“我相信在科技研究上也会这样。换一个机制,包括这些科学家在研究中做出的组织上的和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中国的科学进步会有另一番气象。这就是未来论坛激动人心的地方。”

民间的巨大力量让徐小平感慨,“在一个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时候,有一群企业家、投资人却把钱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设立一个旨在引领未来的科学的大奖,恰恰说明中国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我是最早知道这件事并参与进来的人,一年的时间里促成了这件事,组织者的高效和参与者的热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说明中国社会的正能量一点就着,一触即发,关键是有人去启动这个按钮。”

为饶毅演讲实录(据凤凰财经):

在中国学术界面临公信力危机,在中国社会存在诚信危机的今天,我们建立中国新的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我相信其意义将超过科学界、学术界,我希望一百年以后,人们会说,未来科学大奖,对于中国的进步起了良性的作用。

我期待,珍惜荣誉、追求崇高。

在荣誉难辨的时候,确立荣誉有助于社会理解尊严。

在良莠混杂的时候,褒扬优秀能促学界追求卓越。

荣誉,虚则名望,实乃风尚,超凡脱俗提升精神境界。

荣誉,不在求全,贵在求真,良性动力有益社会进步。

荣誉是肯定成就,激励后辈,荣誉不赋予权力、平衡利益。

凡荣誉讲究风骨,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是学术不免孤傲,强调蓬莱文章建安骨。

荣誉不可能完美无缺,关键在见识和公德。

荣誉并非只来源于奖项,核心在贡献和信心。

鼓励之中,还有鞭策和期待,可颂而不扬。

成就之外,更需善举和美德,为大学之道。

努力得到人们公认、甚至崇拜,固然带来一时的愉悦,奉献不为众人熟知,甚至误解,也能保持一生怡然。

塑造品位,愿避屈原所谓鸾凤之忧、望免大家所见唯利之弊,彰明荣誉,树社会追求崇高之风尚,与大家共享幸福之真谛。

以下为杨振宁致辞全文(据凤凰财经):

各位贵宾,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这个未来论坛的大会,尤其是因为今天是未来论坛正式宣布要成立两个未来科学大奖。我在今天下午到这个楼以前,并不知道具体今天要做什么事情。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才晓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可能有长远意义的一个活动。我想我就初步的跟大家讲一下子我对于这个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有三点的看法,或者是说一些角度吧。第一个是这个科学大奖叫做未来科学大奖。其中有“未来”这两个字。据我所知现在世界上科学大奖已经很多了,我想比如说没有20个也有十个了,没有一个是特别着重未来的。当然,未来跟过去是密切的连在一起的。不过,把一个大奖的名字上加了未来这两个字,还是有意义的。据我根据过去许多年的经验,我知道一个奖在设立的时候,所写下来的目的跟写下来的章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影响了以后所有的运转中的关键性的一些决定。

第二点我特别的感受是这个奖是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想出来,设置出来的。据我所知,现在世界的这些大奖,还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扎根的。诺贝尔奖,当然大家知道是在瑞典已经有一百多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在香港也有两个大奖,一个是邵逸夫奖,一个刚刚宣布的吕志和奖,台湾也有一个大奖叫做唐奖。大家知道知道了,有一位提起来有一个过去的俄国人,我不知道现在国际上怎么称呼,叫做尤·米里涅尔基础物理奖,四五年以前开始颁发了一些特大奖。所有这些奖我们都注意到没有一个是在中国大陆上的,有这么多人口,这么多广大土地的国家,我想我们只能说是后起之秀,也要参加到这个领域里边,不过我想正因为这样子,这个未来科学大奖将来发展的前途,就像这个中国整个的土地的广大的人口的众多一样也要发生极大的影响。

第三个特点是据我所知,过去这一些大奖在设立的时候,都是有一个人或者是说一个家族所开始的,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是由瑞典人,诺贝尔设立的,邵逸夫奖是由香港邵逸夫爵士设立的,唐奖也是代表一位有钱的人捐款设立的。最新宣称的吕志和奖,大家知道是一位有钱的企业家叫做吕志和设立的。尤·米里涅尔基础物理奖所设立的奖呢最初是他一个人设立,可是现在我听说他找到了很多的别的企业家跟他一块儿设立。所有的这些过去的大奖都跟今天我们讲到的未来科学大奖的开始组织,有一个基本的不一样。因为据我了解,未来科学大奖,是由好几位中国的企业家商讨了以后合制来设立的。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形式。

总而言之,我想了一下,未来科学大奖确实是一个非常及时,而且将来可以有很重要的发展的。所以,我借这个机会祝福未来科学大奖将来非常成功,谢谢。

以下为丁健致辞全文:

丁健:谢谢。其实我首先要抱歉,我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这个会是这样一个模式的演讲台,因为我前面一直在纠结我应该是用演讲模式还是念我准备很辛苦的稿件。我想了一下还是要对得起我的准备,我想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我想讲的话讲出来。我没有想到是这种模式,我先念念,因为我是简短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科学家,各位理事,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未来论坛理事会,欢迎并感谢大家光临未来论坛的首届年会。

当一年多以前,张首晟教授邀请我参加长城公社召开科学与文化论坛的时候,我们和首晟教授、丁洪教授、饶毅教授、一公教授一起探讨如何让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和中国的科学家群体能够更加进一步的进行合作。坦率的说,那个时候大概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两个几乎交叉很少的群体会这么快的坐在一起召开这样一个非常大规模的盛会,也没有人相信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全依赖中国科学家群体和科学家群体自己的力量设立起中国自己的世界级的科学大奖。

虽然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感谢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和她的团队,非常高效、勤奋的工作。但是背后也反应出在座的科学家们、创始理事和执委们几点强烈的共识。

第一点共识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理的探索。在重商文化充斥着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今天。这里还仍然有一批理想主义者坚定地相信着只有科学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核心动力。他们勇于挑战为止的勇气,对知识、真理的苛求、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付诸行动的能力带来了他们今天事业上的成功,也使得他们得以产生强烈的共鸣携手今天一起走进未来论坛。

第二点共识来自于对未来的敬畏和对宇宙本质的痴迷。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对了解得越多发现自己了解得越少的历史。原以为牛顿已经完美解释了几乎所有的自然规律,爱因斯坦却告诉我们那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浅显粗糙的近似。当我们今天纪念相对论一百年的时候,量子科学家已经在怀疑这一理论已经离真实的自然,本质的宇宙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哲学家本来很清楚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现在也开始变得纠缠起来,像薛定谔的那只猫那样非死非活中迷迷糊糊。人类的望远镜可以骄傲的宣称探测到亿万多年以外的星系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连身边包围着的95%的东西完全探测不到,只能叫它暗物质或者是暗能量。就像一位科学家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坏的年代,因为我们发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无知和渺小,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最好的年代,因为还有这么多激动人心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揭开。

第三个共识来自于两个群体携手引领未来的决心。今天是1月17号,将近一百年以前,1919年的1月15号,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用德先生、赛先生喊出了中国新文化[0.00% 资金 研报]运动和后来的五四运动的最响亮的口号和旗帜,开始了近一百年来中国追赶现代文明的进程。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人类文明的受益者,中国的科学家更不应该仅仅在低端加工和山寨模仿中苟且。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就是想向世界表达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们一个小小的决心,那就是我们要从世界科学发展的受益者和追随者,携手走进世界未来文明的贡献者和引领者的行列。

我相信这也是习主席的中国梦的目标所在。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今天的盛会虽然只是科学发展中的微小一步,但是我相信,也相信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从今天开始将携手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鼓励,在科学强国的道路上共同迈出坚定有力的大步,预祝首届未来论坛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1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分享到: 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Jingangyuxiang 2016-1-19 05:42
我还以为是民科可以获得的奖项,原来是官科在作秀。中国不缺奖金,缺的是奖金的影响力和原创科学理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GMT+8, 2016-1-20 00: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