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返回首页

Scidef赛德夫的个人空间 http://www.sciencenets.com/?4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客

热度 4已有 1134 次阅读2015-7-7 03:59 |个人分类:科技杂文|系统分类:科研心得

“唯论文化”可估平庸的“普才”,但难以评价杰出“英才、奇才、怪才”,如何区分之? ...

“唯论文化”可估平庸之辈的“普才”,确实难以评价非凡而杰出的“英才、奇才、怪才”。这是因为他们创新科技研发绝不能简单粗暴地使“唯论文化”评价。犹如诺贝尔奖处女作论文之绝大多数未发表于NCS期刊上?因此解放中国科技工作者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时候到了!这“三座大山”就是:(1)SCI论文数量挂帅;(2)IF影响因子与期刊分级分区;(3)NCS膜拜与追星攀比。http://bbs.sciencenets.com/thread-191-1-1.html?_dsign=a43dc4f5

而正确评价一个教授或科学家是否成功的三个金标准Focus, Reputation and Excellence?(http://www.sciencenets.com/blog-478-5919.html?_dsign=eac76ef2

在国际范围之同研究领域内,大小同行专家认可程度,而评估科技人才工作之创新程度:1)Unique or only one; 2) Exclusive; 3) Exceptional; 4) Outstanding; 5) Excellent; 6) Best, better, good; 7) General.  而前五项不同程度地区别,是否为杰出英才、奇才、怪才”? 而第6项为“普才”;第7项为“才”其后那些不上档次的所谓人才均为“蠢才”。

----------------------------------------
原标题:82%受访者认为当下人才评价严重“唯论文化”

漫画:李华

  当下,论文造假现象屡屡发生,而这背后的现实是,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想评职称,大概都逃不过“论文关”。为了达到有关论文数量的硬性标准,有人疲于应付、甚至影响本职工作,有人通过造假试图蒙混过关。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59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指出现在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象严重,69.1%的受访者认为职称评审中对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不合理,66.4%的受访者呼吁改变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状,让职称评审回归职业本质。


  69.3%受访者直言身边论文造假现象多

  牛萍是北京某高校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化名),她曾参加学校训练营举行的国外游学考察活动,分析新加坡涉华报道。牛萍的分析结果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过,连牛萍自己都认为这篇论文很“水”:“当时我对于内容分析这种研究方法还不了解,照搬了北大一位老师关于Facebook涉华报道的研究模式,研究过程不是很严谨。”牛萍说,学校组织方鼓励学生考察归来发表论文,并且承诺给报销一定的版面费。最后,她花了一千多元将这篇论文发表在一个非核心刊物上。


  “大学里学生和老师论文造假现象肯定是有的,但造假论文一般都出现在普通刊物上。”某高校传播学院办公室老师刘琴(化名)认为,核心期刊论文审核比较严格,造假论文不常出现。


  调查中,19.8%的受访者直言当下论文造假、买卖现象非常多,49.5%的受访者感觉比较多,15.4%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少,仅2.6%的受访者觉得没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指出,现在我国的论文数量全世界排名第一,但是有创新的论文较少。一方面,低端的、重复性的、资料性的研究过多过滥;另一方面很多“八股文”不关注实践,没有内容,只模仿国外论文的形式。


  调查中,82.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象严重,24.8%的受访者直言非常严重。


  “既然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就必须要适应它”

  为什么论文造假屡禁不止?调查中,60.0%的受访者归因为当下学术评价体系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和级别,58.0%的受访者归因于论文与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挂钩,44.1%的受访者认为论文造假源于学术氛围腐化,33.4%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论文评审制度不科学,15.4%的受访者指出写论文评职称的人往往没时间搞科研。


  南京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彭纪生说,在现有的导向下,各个单位都很注重论文。医院评三甲,考核指标里面就有论文;申报国家科学基金,结题时要看论文;教师教书育人是主要工作内容,但是现在不管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大学,都要求论文数量;学校评估、学科排名、申报博士点硕士点这些最后都对论文有要求。


  调查中,69.1%的受访者指出职称评审中对论文数量的硬性要求不合理。


  “我们专业对论文方面管得比较松,学生会发一些水平不高的论文,以求在保研时加分。”牛萍介绍,在保研时,她所在的学院规定非核心期刊论文第一作者的加分最高不超过0.5,具体加多少分要根据专家评定的结果,依论文水平而定。核心期刊第一作者相对高,可加1分,三大检索收录的第一作者更高,加2分。


  刘琴告诉记者,有些学生知道发表论文在保研中能获得加分,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大量发论文,直到加分封顶。另外,理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论文评价机制比较客观,论文的质量也容易评判,而文科论文的发表与作者的岗位、地位、人脉等多种非学术本身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造假问题相对严重一些。


  牛萍对记者坦白:“造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也不想去做,但是如果你不发表的话,可能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


  66.4%受访者呼吁改变人才评价“唯论文化”现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宿增睿,本科时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最后成果以论文形式进行发表。宿增睿向记者介绍说,这篇论文撰写、修改的时间很长,经历了非常严格的审核。为了写好论文,他学习了很多计量知识、经济学知识,也看了大量文献,收获很大。在他看来,做学术研究一定要严谨、科学,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学术生涯才充实。


  “论文本该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某个自己有所见解的问题,而进行表达的学术创作。以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为例,科研和教学是互动的,老师除了把自己研究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写下来,还应该讲给学生,和学生共同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于海波认为,对于论文从重数量到重视质量是一个必经阶段。与作者影响力、对整个行业的贡献相比,论文的数量相对来讲却是一个容易衡量的指标,所以在评职称等事务上会注重论文数量。但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他介绍说,当前博士论文审核,会让第三方专家评定论文的内容,隐匿写作者和导师的姓名,单纯从内容出发进行评价,其他各种职称的论文评定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对于发表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定挂钩,调查中,仅14.0%的受访者支持,39.4%的受访者不支持,57.4%的受访者认为论文数量可以作参考而不宜作硬性指标。


  “论文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教师的水平和素养。”宿增睿认为,对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应该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调查中,66.4%的受访者呼吁改变“唯论文化”现状,让职称评审回归职业本质。


  彭纪生认为,职称体系本来的目的是激励大家提高专业水平,这不一定都得通过论文体现。“评审可以分类,比如应用型大学就要评估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水平、实践结果等”。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评审机制更要变革,要多样化。除了根据论文水平评价人才,还可以通过其实际的创造成果评价,除了看理论水平,还可以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彭剑锋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个“造假羞耻”的社会氛围,让做学问的人回归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同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本次调查受访者中,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占2.2%,高中、中专或中技学历的人占7.4%,大专或高职学历的人占22.8%,本科或高职学历的人占61.1%,研究生学历的人占6.5%。(原标题:82.2%受访者认为当下人才评价严重“唯论文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路过

鸡蛋
4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分享到: 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eat 2015-7-19 01:16
第三方机构收费答辩会不会更好?
回复 Scidef赛德夫 2015-7-19 01:22
eat: 第三方机构收费答辩会不会更好?
仍不可取之评估科学家,但可以评估某些技术项目,但后者又必须获得市场之终极认可。总之,不可取,在中国很容易走过场、或过家家!
回复 eat 2015-7-19 01:40
Scidef赛德夫: 仍不可取之评估科学家,但可以评估某些技术项目,但后者又必须获得市场之终极认可。总之,不可取,在中国很容易走过场、或过家家! ...
不,我的第三方意思是:比如大陆的评估,放在台湾和香港等先进地区评估。要求第三方处于高能级状态。
回复 Scidef赛德夫 2015-7-19 02:18
eat: 不,我的第三方意思是:比如大陆的评估,放在台湾和香港等先进地区评估。要求第三方处于高能级状态。
这在西方国家一直进行,加“retreat”,每5年评估一次:5-10个国际同行评议加聘请外国专家评估“答辩人”的成果。其结果决定晋升,而基金评审也答辩,由外专评估!而小型答辩会,每年一次。评价标准,就按本博文之要求!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人科学网 (华科网)  

GMT+8, 2019-2-1 04: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