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论文 科普 华科
查看: 831|回复: 1

潘建伟为什么最近消失了(转载)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58

主题

101

回复

113

博文
发表于 2018-5-11 1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xmwrk 于 2018-5-11 19:34 编辑

潘建伟最近似乎从媒体消失,有人说他已经走完了造假全部路程,有人指出:
      自然法则是无情的,热爱祖国、怀抱世界、对付公敌,都要遵守自然法则。探求真相和真理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从量子本性和量子物理审视,首颗量子实验卫星有三大败笔:   
    其一,潘建伟团队的论文“卫星纠缠分发超1200公里”中,用的量子纠缠公式名不副实,实验中用贝尔不等式检验做了伪证,称确实证明隔空鬼魅作用存在是假。打个比方,明知一对孪生子,一个到青海,一个到云南,有必要检查他们DNA的符合率吗,用这符合率证明“心灵感应”的保真度是假到不能再假了,有正常智商的人都不会相信真有类似“心灵感应”的事。
    其二,“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码分发”用的是BB84密码协商,其中用光的偏振态编码,编码为0或1,是经典比特,量子比特是两者的叠加。怎能把经典比特做的密码当作量子密码。计算机科学家贝内特和布拉萨德不懂量子物理,把用量子技术传输的经典密码称作量子密码,BB84密码技术本质上属于概率密码技术,挂量子之名而已。再说,哪有什么量子力学原理和定理能保证通信绝对安全。
    其三,“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隔空传输”中用的纠缠公式、实验路线、所作结论都是错误的。量子隔空传输的巫术性不下于隔山打牛,当作科学结论是摧坍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挑逗人们的智商。很多人有同感,“当测量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与之关联的粒子会瞬时改变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么遥远”—— 纯属谎言,因而“量子隐形传态可用于大容量、原则上不可破译(万无一失)的保密通信,也是量子计算的基础”是无稽之谈,实事一无所成是其必然结局。


    诚然,科学是在不断试错中进步,但是不能被滥用,尤其不能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建耗资巨大的工程。科技纠错、打假、反腐任重道远,建议举办一次香山科学会议来讨论如此重大的问题,并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专家组,对墨子号卫星和京沪干线的立论依据进行全面审查,并对其效果进行认真评估,以吸取教训。
      2017年6月,潘建伟团队一篇论文“卫星纠缠分发超1200公里”(文1)霸占美国《科学》杂志封面,证明了隔空鬼魅作用存在。8月又在《自然》杂志发表《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隔空传输》(文2)和《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码分发》(文3)。潘说:“这是我这辈子[到]目前为止,做过的最好的科学成果。”“早在2002年,我就萌生了把卫星送上天,利用天地之间的链路做量子科学实验的想法。
     ....我记得白春礼院长——当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说:“我们要相信潘建伟的学术判断,就让他试一下吧!

   ”2011年中科院立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8月16日发射上天。《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这一成果是“兼具潜在实际应用和基础科研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凯克极限量子信息理论中心主任塞思·劳埃德说:这项工作是纠缠分发技术的一个真正突破,表明远距离量子通信确实在技术上可行,让人们看到了在不久的未来构建远程量子通信的希望。


    美国波士顿大学量子技术专家谢尔吉延科评价:这是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实验,中国研究人员的技巧、坚持和对科学的奉献应该得到最高的赞美与承认。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技术专家托马斯·延内魏因说:国际上确实存在量子科研竞赛。这个中国团队已克服了好几个重大技术与科学挑战,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然》杂志的审稿人称赞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成果是“令人钦佩的成就”和“本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并断言“毫无疑问将引起量子信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和普通大众的高度兴趣,并导致公众媒体极为广泛的报道。
   ”《自然》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斯评价:“潘建伟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顺利完成了三项量子实验的展示,这些实验将会是全球任何基于空间的量子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该研究团队才能够将应用型量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卫星上天后,凤凰卫视何亮亮称赞说:这一次的“墨子号”它的成功发射,却跟我们两弹一星是不同的[不止堪比两弹一星]。它有一个更高的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首次发射的,是在世界上是首次有量子通信卫星。文2、3发表后媒体报道:“墨子号量子卫星打破世界纪录”、“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厉害了!中国科学家提前一年完成三大目标”、“我国初步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专家称中国量子通信技术已全面领先世界”、“中国科学实验卫星刚刚证明:爱因斯坦错了!”、“墨子号证明:幽灵作用相距千公里仍存在”、“量子纠缠实验告诉我们灵魂与神可能存在”、“量子物理学实验惊人证明—所谓的“迷信”其实是超前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潘建伟因“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获民间“未来科学大奖”(100万美元)。在醉梦于“世界领先”的同时,也有一片浇凉水的声音:
“为什么说量子卫星和它的鼓吹者欺世盗名”、
“量子卫星是又一次亩产万斤放卫星笑话”、
“好一颗“量子卫星”犹如“亩产万斤”大跃进”、
“量子通信试验卫星又是一个水变油的闹剧”、
“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又是世纪大骗局”、
“量子卫星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立帖为证量子通讯就是个骗局”、
“怎么看都有一种科幻小说第一章第一节的感觉”、
“独家解密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极有可能是一个学术诈骗团伙”、
“感觉是个骗经费和噱头的玩意儿”、
“感觉量子通讯是忽悠”、
“违背科学最基本底线,掺入了唯心主义和鬼神论”、
“违反物质作用需要过程,鼓吹超距作用”、
“量子加密通信一旦遭干扰就成摆设”、
“属于字都认识系列”、
“量子通讯不过是一帮骗子骗傻瓜而已”、
“钱多人傻骗子狂地方的特色科学”、
“拿着外国传入的伪科学当圣经”、
“我只有一個疑問,潘建伟這個大騙子啥時候露餡!
”、“十年后就是一个笑话”。....国内的物理学家,包括北大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信奉唯物论,且熟知量子物理中争论的问题,罕见出来点赞的。这类反对声音充分显彰了华夏子民的智慧、胆识和正直大义,受过大半个世纪唯物思想熏陶的民众不信筋斗云、分身术、隔空互动之类的怪力乱神。
       值得注意的是,国重工程项目京沪量子通信干线验收走过场,潘的团队也未能进“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候选名单。

      必须指出,有人认为证明隔空鬼魅作用(非定域性)存在是玻尔的胜利,这不符合事实。郭光灿院士曾说:“真实世界是遵从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还是玻尔的非局域性理论。”查查历史,玻尔从未表示过支持非定域性,他只是用互补原理捍卫自己坚持的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他在1939年发表的“原子物理中的因果性问题”文章中提到,爱因斯坦的“态”概念与量子力学中的态概念不同是EPR佯谬的来源,写道:“事实上这个佯谬能在量子力学形式体系中找到圆满的解答,按照此体系,关于同这个物体曾接触过的分离的那个物体,没有“态”概念的任何明确使用被允许,直到涉及这个概念的定义的外部条件明确地被对这个从属物体的进一步适当控制所确定。”这里玻尔指出,爱因斯坦混淆了纠缠粒子分离后的态和接触时的态的概念。
潘建伟和许多物理学家一样存在这种混淆,以致不知不觉把假的纠缠公式当作纠缠公式。好在如同爱因斯坦,他们不相信自然界存在隔空作用,而潘建伟不仅混淆,还跟随他的导师泽林格,处心积虑用实验证明其存在,这就难免不做假了。

      潘建伟团队最近还有另外几篇论文,10光子纠缠是假的,所谓货真价实的光量子计算机,其中的多光子纠缠是假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中的全域纠缠是假的,从遥远星星取随机数的论文很无聊,反事实量子通信的论文故弄玄虚。潘团队的两大量子通信工程和早前工作,都与潘建伟个人对量子力学的误解和滥用有关。
(一)对量子叠加态含义之误解:
(1)潘说:量子它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征,我们在《西游记》里大家可能看到过,孙悟空的毫毛,一抓,一吹,孙悟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实际上在量子世界也有这样的概念,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2)潘说:比如说,经典世界里面有一个人,他要么在这里,要么就在那里,也就是说我在上海就不可能在北京,我在北京就不可能在上海,所以在某一个时间里面我只能在某一个地方。量子世界非常有意思,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果说整个宇宙当中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台仪器知道你在哪里的时候,你就可以在所有的地方。
(3)潘说:这种东西在微观世界是经常会发生的,因为宏观世界里,你在动的时候,周围有好多东西在探测你的轨迹,但到微观[世界里]是一个原子在动的时候,周围都是真空,就没有东西来测量你处于什么状态了,这个时候它就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
(二)对量子纠缠态含义之误解:
(1)潘说:一旦处于纠缠的两个客体,不管它们相距多么遥远,其中一个状态发生变化,另外一个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把这种东西就叫做“遥远地点之间的诡异互动”。
(2)潘说:假设我们用量子纠缠态来对你进行隐形传输,前一秒你还在北京,后一秒,啪的一下,北京的你没有了,初始化为一堆完全混乱的基本粒子,而一个由另一团基本粒子组成的、包含原本所有信息的你,已经在合肥出现了。
(3)潘说:比如今年圣诞节,我给在座的各位一个礼物——纠缠骰子,你拿回家之后去扔这个骰子,扔好多遍,你会随机地得到一串结果。然后我打电话给你,我可以猜到你的第一次结果是什么,第二次结果是什么,第三次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骰子是纠缠在一起的,你扔出3的话,我这里也是3,你那里是2,我这里也是2。
      物理可以违反常识,但不违反常理,如唯物论,因果律,或者说,量子有奥秘,但非神奇。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叠加态反映量子的波动性,不描述粒子性。描述其波动性的量子力学(也称波动力学)自身作为非相对论近似是自洽的、正确的,但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完备,爱因斯坦始终坚持这个判断。凡是观测的物体均是本来存在的,观测不会使波函数坍缩,观测不会有意识的参与,观测不能创造实在。
    这里要特别强调,量子纠缠是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遥远诡异互动存在,否认后者存在并不意味着否定前者存在。潘建伟想要知道“为什么有量子纠缠”,答案很明确,因为全同粒子的态具有交换对称性。至于他要想知道“为什么有遥远诡异互动”,答案只有一个,遥远诡异互动根本不存在,庸人自扰了。
   潘建伟曾说:“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诡异互动]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何必如此悲壮,去替子虚乌有当烈士。   
      潘建伟对量子力学的误解和滥用不是自生的,是从西方学来的,这个量子骗局的大本营在维也纳,而且其影响已横跨欧亚、伸达五洲,因此我们批判潘建伟的错误对世界科学正常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借隔空鬼魅作用的所谓第二次量子革命已经破产,物极必反,正真的量子革命可能即将到来。
      媒体不了解真相,称潘建伟:开启量子世界的窗、揭開量子世界的神秘面紗、叩开量子世界的大门、抢占量子世界、在量子世界中徜徉。称他是量子世界里领跑者、量子信息科学的领跑者、世界量子通信领航人、量子世界追梦人、量子梦托起中国梦、深耕在量子世界、揭示量子微观世界的奥秘。更有甚者,称潘为量子卫星之父、量子通信之父、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花会浇亡的,鱼会撑死的,人会捧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01

回复

113

博文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12: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评论:
  潘近年在国际上,而不只是国内,出了一些风头,实惠虚名都赚了不少,除不值得同情以外,其知名度和公众人物身份使得他有接
受公众质问的义务。其次,他的东西并非如他自己/他前老板/国际物理通讯兵们所吹的那样美好和神奇。加之潘本人大话不停,牛皮甚多,发烧友一堆,此时忠告一下对他本人及其团队,刚入道的研究生,还有那些非替老百姓管钱不可的官僚都有好处。但王国文这种不伦不类的文章一不符合学术界惯例(你有好的观点,有数不清的杂志欢迎你投稿,潘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文章,你有异见,PRL绝对欢迎你comment!),二是根本不着边际,徒然给人故意搅局或当托儿的联想,增加某些专业人员对潘和前老板及其好友们的工作的进一步追捧。

  
刚才我查到,潘建伟因为曾把国外成果谎报成"在中国本土完成"并诡称全职回科大等丑事被新语丝立此存照,但没有人否认他的研究成绩。而且polik认为,潘犯那些丑事很可能是要配合科大当局急功好利到上面表功蒙钱,因此这里我不考虑"德"这个因素,纯粹从学术角度评论。

  客观地讲,潘是个有实力的学者,把将光子纠缠用于量子计算说成是"潘建伟研究组的工作",潘起码无法向Zeilinger交代。另外,潘与Zeilinger恐怕会就多光子纠缠的优先权问题弄出是非,因为我看到 Zeilinger不只一次讲是他先制备出五、六光子纠缠,而潘也做了类似的声称。

  了解此领域的人知道,Zeilinger的工作不只涉及到这里谈到的量子计算,他更早在量子光学,非破坏测量,GHZ纠缠态等方面的工作就使其名声大噪。但圈内对他的工作评价远远没有媒体描述的那样高,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反覆表演和宣称"看!量子力学又被证明是对的!",虽然不少在Nature等明星杂志出现甚至封面推荐,其教育意义远大于学术价值。靠这种工作拿诺奖,从诺奖历史看,行情真的很不看好,只能恨诺奖既不是看IF,更不是数篇数。这里顺便指出,Zeilinger教授学术水平不低,其公关水平也很高,他的工作多次登上"年度物理进展","世界物理学近50年重大成果"等吓人的学术新闻榜,与他的公关水平不无关系。如此招摇、卖力公关以致不诸形式的科学家,在史上是绝对少见的。当我看到他对达赖喇嘛写的书"单原子中的宇宙"推崇备至时,觉得他与那个曾经证明亩产万斤粮、宣称人体科学是高技术平方的力学专家有同样的投机嗅觉能力。

  潘的工作也已经几次进入当年国际物理进展新闻,虽然或多或少与Zeilinger有关联,但对一个年轻科学家,且来自一个科技不发达的官本位封建
国家,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研究结果上新闻与真正的学术价值,尤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久价值,可以说根本不是一回事。风云一时最后以昙花一现方式草草离场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层出不穷。物理领域最近的例子就有混沌、分形、几何相位、高温超导理论、复杂性理论、数不清的宇宙学理论,甚至弦论等等,其他领域如生物医学、经济学应该更多。量子计算领域只是更糟一点,呈现了上述领域的所有病态特征而尚未显示出一点起码的成果。那些声称是"量子线路"、"量子计算机"的东西无一不是一些古旧实验的花哨叫法而已。冷静看一下潘的那些上新闻的成果,最后有能流传下去的吗?下面讲讲量子计算的潜在问题和巨大困难,有助于对潘的工作和整个量子信息领域有一番整体的审视。潘或其学生如果读到这篇文章,请相信 polik,绝对是为你们好。

  首先,虽然现在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相当安全,不会产生灾难,更有一大票人甚至头面人物认定这种"非定域性 "是量子力学(或微观世界)的根本特征,是待开发的巨大资源,但对量子力学到底是否非定域的争论还在进行之中。我们知道,EPR的解释并不需要超距作用,纠缠态也不意味超距作用,格林函数不包含任何类空贡献。种种迹象表明,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是对量子力学理解或解释层面上的问题,是形而上的 metaphysics,对技术部分不会有影响,因此所谓的"非定域资源"很可能是一种幻想。但Zeilinger深信超距作用的真实性,已经影响了相当多的学者和学生,包括潘。他的这种信仰,与其说是立场坚定,更像赌徒作风,因为理性和实证的成分很少。这无疑也给他在学术界招来怀疑的眼光甚至否定的评论。像Cornell的物理学家David Mermin就直指Zeilinger的一些工作"too good to be true",绝对是负面的评价。因此,非定域性是否真的可以当作未来的计算资源值得大大怀疑。严格地讲,基于纠缠态的量子计算器的存在性证明并未完成。一旦这个问题是否定的回答,整个基于纠缠的量子计算的学理平台轰然崩塌,那些"年度物理进展","世界物理学近50年重大成果"等顿时灰飞烟灭,付诸笑谈。这绝非危言耸听。

  量子计算的另一个重大难点甚至致命困难是可放大性(scalability)问题,即能否做到实用计算要求的至少上百个量子比特而不只是少数几个量子比特,它是计算机处理器的核心问题。这是目前所有量子计算方案共同面临的严重困难。远远不是当年建立电子计算机时那样的可放大性问题。尽管不排除最终可能会找到出路,但其难度非同一般,即算有解,获得解决的时间也将是非常漫长的,已是圈内清醒人的共识。不讲清这些,只听单方面的乐观意见,很容易被误导。潘和国际国内上一些人出于可以理解的私心,过分强调量子计算尤其是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的优势和前景,甚至许以几年以后你就可以订购量子电脑的画饼,做了一些误导公众,学术界和官员的宣传。例如,用Shor演算法作质因子分解15=5×3的演示实验,早在6年多前就有人发表。潘组用光子做出此项工作,确实是不错的进展。但稍微想一想,三光子或五光子实验已是困难重重,纠缠脆弱无比,要做到比如说十光子纠缠此路可通?何况十光子纠缠与几百个光子纠缠完全不是同一类型的难度。甚至有人声称已经证明,基于光子纠缠的量子计算机原则上没有可放大性。欧美杂志或媒体对潘几件工作的夸颂,猛一看了不得,但仔细看看,那些吹喇叭的都是些鼓吹量子计算机近在眼前的要钱激进分子,有些更是潘的国际合作者们或Zeilinger的朋友。那些新闻背后的最主要目的是借此写申请书时可以向各国政府索要更多的支持。从这一点看,Zeilinger风格不用担心失传。
不过,也有人说,Zeilinger及其弟子们每这么样来一次,其同行评价就降三分。

  由于Zeilinger之名气,故学生闲谈和媒体上有他可能拿诺奖的传言,但由于上述原因,行家并不认为他有多少可能性。此外,他更早的学生和合作者中,胜过潘或与潘可比者人数众多。因此,即算pigs fly,诺贝尔奖光顾此领域,也断然不会落到潘的头上。刚才看到潘准备在万里长城上作量子密码实验的消息,不禁哑然,只怕是他成也Zeilinger,败也Zeilinger。如此照搬照抄,重复Zeilinger在多瑙河上作的公关表演,与东施效颦何异?潘或其学生如果真有志于诺奖,不妨冷静地想想,要不要在基于光子纠缠的量子计算这一棵树上吊死?
或永远紧跟Zeilinger走遍天涯而无怨无悔?还是趁早另辟蹊径,以遂良愿呢?
有志在量子光学和量子计算领域做出重大成果者,对Zeilinger及其合作者的工
作或宣导,我也劝你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