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24 2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观点:政府不可能替代企业家,也不可能替代资本家
所有的计划经济国家,在做计划时,靠的是政府或者说政府官员,企业的每个决策,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全是由政府官员或者说由计划机关决定 的;所有生产资料全部收回国有,由政府决定如何分配。政府既替代了企业家,又替代了资本家。简单的说,计划经济的本质,就是试图由政府来替代企业家,替代 资本家。
我们看到,全世界的计划经济实验都失败了。凡是用政府替代企业家,替代资本家的国家,都失败了。这就是苏东垮台的原因,也是中国要进行改革的原因, 也是包括像印度这样的国家要实行改革的原因。这里,我要顺便指出一点,好多人以为印度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其实不是。印度独立之后,政府效仿的是苏联的计 划经济,只是计划程度不像苏东和中国高,还留有一部分的私人企业,但是主体仍然是国家计划。到上世纪90年代,印度已经完成了八个五年计划,从90年代初 开始市场化经济改革。
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政府没有办法代替企业家,没有办法代替资本家。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第一点,政府官员并没有企业家那样的经营才能。企业家是特殊 人才,需要对未来做出独立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政府需要的是执行命令的人。企业家是不害怕犯错的人,政府需要的是不犯错误的人。企业家做的是正确的事情, 政府官员则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政府官员注重的是程序,而不是事情本身对还是不对。
这一点,观察一下政府官员的实际表现就会清楚。任何人,如果到了政府,按照政府规定的方式去做的话,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具有企业家精神。
第二点,政府官员没有企业家的那种激励机制。一个企业家做出错误的决策,可能就破产了,甚至要跳楼。政府官员只要遵守程序,即使决策失误,个人也不 承担成本。政府官员也不像资本家那样为选错人承担责任。资本家选人选错了,他要自己承担风险,你有再多的钱,如果你这钱交给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去给你管 理、去给你投资,最后你可能血本无归。
政府官员将国家的钱交给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去做的时候,这个企业亏了,他承担任何责任吗?不承担。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在选任国有企业经理人时出现严重的任 人唯亲,而不可能任人唯贤。我们现在仍然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用政府来模仿市场,用政府机构持股的方式来模仿资本所有者。这个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永远 没有办法使得政府官员像真正的私人资本所有者那样,为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
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家和资本家,也与企业家的创新职能有关。
所有创新都是不可预见的。我们今天使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新产品,20年前、30年前,没有人预见到。在往回推一点,200多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 候,很少有人预料到蒸汽机会很重要,所以瓦特要找钱是很难的,只有罗巴克和博尔顿这样的企业家愿意冒着破产的风险资助他。200年前,当乔治.斯蒂芬森制 造出蒸汽火车的时候,也没人认为火车了有什么不起,所以英国政府规定,火车的速度不可以超过马车的速度。130年前,卡尔·本茨这个人发明汽车的时候,也 没有人认为汽车有什么了不起,德国地方政府规定,汽车的速度不可以超过人步行的速度。如此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创新不可能由政府规划,只有留给市场中的企业家去试错;也不可能由政府资助,只能由市场中的投资者自己去判断,也就是投资者必须是多元化的。政府要扮演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角色的时候,必须按照程序化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创新没有统一标准。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世界上著名的思科公司,创立公司的夫妇俩,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办思科公司以后,他们需要钱,却找不到钱,找了72个投资者,都不看好,没人愿意给他们投资,最后找到第73个投资者,才愿意给他们投资。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国内的马化腾,马化腾创办腾讯公司时找投资也挺难。我曾经遇到一个很有名的风险投资人,他说,现在一想起马化腾,就想扇自己两个 耳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马化腾当时就跟他要50万美元,他愣是没有给,因为他根本不看好这个技术。马化腾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叫Naspers的南非的风 险投资公司。所以,现在腾讯公司最大的股东不是马化腾本人,而是这家南非的投资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创新不可预测,一定得靠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我有一个想法,我要把它变成一个产品,我找你,你不给我钱,我找他,他也不给,也许我转一圈就找到了,我就能做起来,我就能做成改变人类命运的事情。
政府设立一个委员会管投资的话,比如,要给一个投资项目打分,合格的才投资。但是,谁来打分?由政府官员打分?除非他比企业家还有企业家精神,他不 可能有能力评价企业家提出的方案。由专家打分?专家也不是企业家,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并不具备判断市场前景的能力。大量实例证明,许多专家认为不可行 的想法是可行的,而许多专家认为可行的想法最后恰恰失败了。专家打分还有专业偏见,强调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好多专家写的技术前景报告,目的是给自己搞研究 经费。
那么,能不能由企业家组成的委员会代表政府来做决策,决定将这钱投资给谁呢?也不行。因为你找企业家只能找到已经成功的企业家,但过去成功的企业家 不等于未来成功的企业家。而创新呢,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是创造性的毁灭,就是新的产品替代旧的产品,新的企业家替代老的企业家。火车出现,不是生产邮政马 车的人搞出来的,而是跟邮政马车毫无关系的人搞的,最后把马车替代了,再把运河也替代了。现在的数码相机,不是传统相机厂商研发成的。互联网也不是由电信 公司开放出来的。可见,重大的创新,全是由新的企业家做成的。
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思路很容易以自己的成功本身为出发点。设想一下,1990年,美国政府组织一个产业委员会,由比尔·盖茨任主席,决定政府的投资 方向,那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据我所知,1990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根本不看好互联网,只看好PC。如果让他主导这个产业政策委员会,会有什么结果呢? 一定是大量投资PC而不会投资互联网。
要是15年前中国成立一个由企业家组成的产业投资委员会,由当时最有名的、最受人尊重的企业领袖(如柳传志、张瑞敏)来主导,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最可能的结果是,国家的投资将主要投向电视机、显像管和计算机产业。所以说,无论政府多么重视专家和企业家的意见,都不可能克服产业政策的困境。
中国企业创新不多,与政府试图替代企业家和资本家有关。时至今日,大部分投资资金仍然是政府和国有银行控制的。但那么几家有名的互联网公司,你告诉 我哪一个是中国政府投资的?没有。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储蓄总量最大的国家,但是那寥寥无几的新技术公司没有一个是中国自己的资本投资出来的,而是 外国资本投资出来的。百度不是,阿里巴巴不是,腾讯不是,在座的郭凡生先生的慧聪网,也不是中国人投资出来的,是IDG投资起来的。政府和国有银行不可能 真正为创新提供资金,充其量只能在维持一种循环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