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论文 科普 华科
查看: 754|回复: 8

王震搞的“八千湘女上天山”和当代“最美被拐女教师”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9

主题

31

回复

461

博文
发表于 2015-9-13 08: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想王震将军为解决解放军繁衍需求搞的“八千湘女上天山”,顿时觉得“最美被拐女教师”也不算什么了
中国一部名为《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电影,当它于今秋在全国上映时,各地的观众将会看到一部充满苦涩的革命浪漫主义欢乐的传说。电影戏剧化地讲述了在上世纪50年代期间,数千名年纪在13到19岁的少女,随着军队的足迹,来到中国遥远西部的穆斯林地区定居的故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那是一次炼狱之旅。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该报驻远东记者谢瑞丹的一篇题为“毛泽东时代奴隶少女新娘的隐藏痛苦”的报道。报道说,一批老年妇女出面讲述,当年她们是如何被虚假的培训和教育承诺引诱去中国的新边疆,结果发现自己被关在军营里,被强制与军人结婚。记者还发现,毛泽东曾批准派遣了900名原上海妓女到军队中接受“思想改造”,数千名战争中留下的寡妇也被征召到西部大荒原,与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新丈夫孕育后代。

在成千上万名移民西部的中国人中,很少有人的故事,像作家卢一萍所记述的这八千名来自湖南的女孩这么的悲凉。卢一萍花了5年时间,追踪采访当年湘女中幸存者,这些人当年大都是清纯的农村女孩,对“新中国”充满理想。“当时,在新疆有20万名士兵,只有少数已经结婚了。所以,从1949年到1954年,军方上层在隐瞒征召女兵的真实目的的情况下,从中国各地征召了4万妇女进疆,”他说。

“她们被告知说,到新疆后可以进俄文学校、可以当纺织女工、当拖拉机手,而绝口未提‘婚配’的事,而且在招兵条件里写着‘家庭条件不限’,对一些家庭成分高的女青年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她们普遍把这看作参加革命、融入新生活的一个途径。从1951年开始招收到的十多批湖南女兵,多数都是有文化的湖南妹子,”卢一萍在百度网上说。而在湘女们在长途跋涉,刚到达西部时,就得到了当头一棒:她们被立即上了一堂“军事”课,其内容与苏联式的理想,或者建设工程毫无关联,而是“政治婚姻”。然后,她们被送到遍布各地的军营。一组20名的湘女发现她们被送到一个有1,000多人的军营,几天内,就马上与20名资格最老的军官结婚了。

当年15岁的肖叶群拒绝与一名26岁的部队政委王富民结婚。“当时我发现他比我大9岁,我不愿意当他的妻子,哭哭啼啼,”她回忆说,“他就拿出了枪,将子弹推上了枪膛,好像要开枪打死自己的样子。后来我再也不敢说不愿意了。一年后,我们结婚了。”

几十年后,就在中国准备庆祝解放60周年之时,肖叶群和其他湘女的故事在媒体上发表了。包括一个倔强的长沙女兵拒绝了一个营长的求爱,后者被激怒,拔枪杀死了女兵。该军官后被军事法庭处以极刑。还有一个高中毕业非常漂亮的长沙女兵,因为被“包办”给一个死了老婆有3个孩子的比她大近20岁的老干部,在结婚当天就疯了。

当年的湘女戴庆媛回忆说,“军区的司令官王震来迎接我们,他对我们说,‘同志们,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把你们招聘来,是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是为各族人民办好事的,湖湘子弟满天山,这还不够,你们要把忠骨埋在天山下……’”。将军的话还没有讲完,下面的秩序就乱了,因为大家原以为参军3年后就可以转业回湖南老家的,这时从将军的话里才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许多人就哭了。

戴庆嫒还回忆说,当时对我们这些女兵来说,觉得结婚像包办又不是包办,自愿又不是自愿,既幸福又不幸福。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婚姻生活没有多少爱,十分压抑。“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包括在有意或者无意当中,我们对情感的选择,都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而是从集体利益出发,那就是繁殖生育,让兵团的人口增加,壮大力量,固守疆土,扎根边疆。我认为那种婚姻是道德婚姻。过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组织,我们的组织就是我们的当家人,不敢说不服从命令,所以那个时候都服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1

回复

461

博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8: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作者卢一萍说,他所报告的湘女的命运其实是全体湘女命运的一个缩影,也是一部进疆湘女的集体回忆录,一份由她们口述的文献。它唯一的价值也许就是对抗对大众记忆的抹杀。面对每一位湘女,就是面对她们的一生,也是面对中国上个世纪多灾多难的历史。

“越往后采访,我的内心越觉得难以承受。因为我每采访一个人,面对的都是她们的一生,她们的命运就那样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她们让我承受那无数个人生和无数种命运。”刚解放时的新疆,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农业落后,人均占有粮食不足两百公斤,除去口粮、种子,所剩无几。而驻疆部队年需粮食近400万公斤。从关内运输,仅兰州到哈密,运价即等于粮价的七倍,如再运到伊犁、阿尔泰、喀什、和田等地,价格还得翻番。从前苏联进口,每吨粮价为300卢布,所需费用要数亿人民币,这对解放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当时的决策者只有采取历朝历代所实施过的政策,那就是依靠屯垦来戍守边陲。但自汉以降,历代屯垦无不陷入一代而终的局面。这使决策者们认识到,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让屯垦者扎根于此,使这里成为他们世世代代的家园。

但新疆当时只有30万汉族人口,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部队明确规定汉族军人不允许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所以,当时的汉族人口是不能解决驻疆二十万官兵的婚姻问题的。而道理很简单,有男有女才能组建家庭,有了家庭才能生养儿女,有了儿女才能谓之扎根边疆,扎下了根才能最终达到屯垦戍边的战略目的。正是在这个战略目的之下,当时实行了这种带有很强的由组织出面、带有“分配”特色的婚姻形式。当时的决策者也知道,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施的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政策。实行“分配婚姻”,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婚姻方式。

对于她们这一代人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因为当时还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的婚姻模式,这种非自由的婚姻模式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婚姻“幸福”与否,“父母”只考虑自己的目的。只是这里的父母和媒妁变成了“单位”和“组织”,它更加强力,更难以违抗,她们内心经历的痛苦可想而知。在这块遥远的国土上,没有谁作出的牺牲比这些女兵更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她们的牺牲,驻疆的二十万大军的军心就不会稳定;没有她们的牺牲,就没有那些丰饶的绿洲;没有她们的牺牲,就没有新疆的屯垦事业;没有她们的牺牲,就没有新疆今天的稳定。她们是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但她们孕育的不仅仅是后代,她们孕育的是更广阔意义上的东西:爱、宽容、大义和坚韧的精神。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祖国服员辽阔,疆土神圣,不能重演丢失大片领土的历史。很多人现在还遥遥崇拜着曾经的枫叶型版图。这一切,都是有沉重的代价的。

  屯垦常驻需要性别平衡及婚配,于是以入伍甚至入学的旗号欺骗大量女性入疆,然后快速强制婚配。这种强制婚配,在延安时期就有发生。不客气的说,与土匪无异。

  人口的分布是与资源成正比的。大漠不会因为革命热情就容纳一拥而入的资源消费。军队就是需要后方供给的,官兵就是需要流动的。我能看到这个时期屯垦的意义是对新疆的控制和对进藏的准备。毛在五十年代国贫民弱时气吞山河,完全不顾及民生的稳定和发展,不难想象最终导致饥殍遍野。

  当个人的悲剧一幕幕上演,积少成多,最终上演的就是民族悲剧。一个一味宣传个人服从集体,藐视个人利益的系统,就像一个轧路机,好像它能带给你未来的康庄大道,但不成想你只能成为被埋葬倾轧在沥青里的一粒沙石,不得前行。



  历史是难写的,因为我们历来有乱史的传统,乱史还算好的,更多的是被遗忘的历史。

   八千湘女上天山就是被遗忘的历史,这本书里看到更多的不是开拓,而是其他。这八千个湘女更多的被利用,最大的因素就是因为新疆兵团的军人要找老婆。

   条件好的就嫁给营长团长,不好的就嫁给士兵,而且在当时这还是政治任务,不得不嫁。书中也有一个死活不肯嫁给大官的,可惜更多的是服从。

   为了新中国,有太多太多的牺牲,可惜,多数的牺牲由于种种因素还不为人知。

   记得解放西藏,当年还没公路,为了驻军的后勤,死了全国一半的骆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1

回复

461

博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8: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他们拐卖八千湘女上天山也是歌颂至今呢,无耻是家传的。

八千湘女上天山,你国一场大型社会主义拐卖妇女。“王震:“同志們,你們要安心邊疆,紮根邊疆,要把你們的骨頭埋在天山腳下”他的話還沒講完,台下的秩序就亂了,因為大家原以為參軍兩三年後就可以轉業回湖南老家的,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許多人當場就哭了。

今天突然想起以前看的湖南卫视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纪实节目,那些老太一个个都在镜头前面哭得好惨。所以啊。

王震为部下招亲:八千湘女上天山纪实

  时下,正值新一轮对口援助新疆的部署全面展开,预计 2011年19个省市援助资金总量将超过100亿元,同时,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援助行动也将协同推进。其实,早在60年前,一纸“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招兵告示,就时下,正值新一轮对口援助新疆的部署全面展开,预计 2011年19个省市援助资金总量将超过100亿元,同时,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援助行动也将协同推进。其实,早在60年前,一纸“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招兵告示,就曾掀起一股“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热潮。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进疆湘女们献身边疆的精神及其悲欢离合的故事,至今依然令人掩卷长叹。


  公元前105年,当西汉文弱的细君公主告别长安、为和亲远嫁乌孙(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带)时,她对汉武帝说“天下果得太平,儿虽死无恨”,细君公主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后,新疆的稳定和安宁,再次与女人结下不解之缘,这难道就是历史宿命吗?

  “你到新疆就是去演红娘”

  1949年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兼政委王震,从西北战场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当时,全国解放在即,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中共将领们,开始思考胜利后的建设。向来以敢吃大苦、敢为人先、敢挑重担闻名的王震,这次把目光瞄向了占祖国六分之一国土面积的西北边陲——新疆。

  3月4日,王震抵达西柏坡。当日,毛泽东即单独接见了他。“胡子,你辛苦了!这是慰劳你的。”毛泽东将两包“三炮台”香烟递给王震。王震毫不客气地打开一包香烟,放在鼻子上闻了又闻:“好香啊!这样好的香烟还是主席留着自己抽吧,我有这个‘四美德’烟抽就行了。”

  “你倒是容易满足啊!我想听一听今后的革命任务,你有什么想法?”毛泽东笑着说。“将革命进行到底!”王震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啊!解放全中国,建立革命政权。可这仗是不会打多久喽!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胜利后发展经济、生产建设上来,晚了就赶不上形势发展了。”

  王震拿出了一份他亲手起草的申请报告:“主席,我的想法全在这里,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需要的边疆去,到新疆去!那里需要解放,那里需要开发,那里需要发展经济。”

  当年陕甘宁边区遭受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时候,是王震带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率先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而今,在革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前夜,王震又提出进军边疆、开发边疆,去完成西北解放大业。

  “我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你们就去不得大城市和富足的地方喽!”毛泽东接过报告说道。“我生来就喜欢吃苦!”“好啊!这才像你王震。今天晚上我请你看戏,你要赏光啊!”毛泽东欣慰地笑着说道。

  当天晚上,为欢迎与会代表,在西柏坡会场的小俱乐部里,上演了京剧《红娘》。王震没有应毛泽东之邀去看戏,他独自在屋里思考着,一旦中央批准他的请求,将如何率领部队完成进军新疆的使命。

  毛泽东发现王震没有来看戏,便连夜找上门来。“胡子,你怎么不去看戏呀?那里热闹的很咧!”“主席,我是个粗人,没有文艺细胞啊!”

  “你是在遵守‘勤有功,戏无益’这个信条吧!今晚台子上演的是《红娘》,这出戏你应该去看,那个‘红娘’很可爱,总是全心全意给人家做好事。‘红娘’是这出戏的主角,你到新疆就是去演红娘、唱主角,为那里的各族人民去做好事!”“好事不要做过头,做过头人家也不喜欢你,会把你赶出来”,毛泽东不忘补充一句。

  喜爱京剧的毛泽东,为即将进疆的王震找到了角色定位——当“红娘”,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在西柏坡的会议上,王震代表部队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在会上发言说:“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新疆去!”毛泽东当即插话说:“王震同志的意见很好!很有全局观点。”毛泽东不忘嘱咐王震:要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英勇奋战,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解放新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

  “没有老婆安不了心”

  1949年9月,陶峙岳率部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王震率领解放军第一兵团进疆,揭开了新疆大规模屯垦的序幕。

  历史上,新疆自汉代以来就出现了“屯垦戍边”的治理模式,唐代在新疆共开垦田地约50万亩,屯垦人数达5万余人,一度开创了新疆屯垦事业最繁荣的局面。但各朝的屯垦,最终无法摆脱“一代而终”的结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屯兵戍卒不能扎根边疆,他们的家人往往都在内地,随着年岁的增长,人心思归。

  为此,王震要实现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理想,首先要当好“红娘”。

  当时有军垦战士埋怨说:“在战争年代,生死无常,我们这些军人没能成家。但江山打下来了,我们还一直打到了新疆。好了,现在新疆解放了,让我们解甲归田,回去娶妻生子,这不过分吧。让我们在这里开荒种地也行,但你不能让我们在这里种了一辈子地,最后还落得光棍一条吧。”一位参曾加过抗战、立过战功的赵营长,因为找不到对象,精神有了问题,整天提着驳壳枪到处比划,最后只好把他关起来,不久他就上吊自杀了。

  王震很理解部队官兵的心情,他曾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王震向党中央反映了部队官兵婚姻难的严峻问题。不久,中央做出决定,允许新疆军区从内地招收未婚女青年参军,支援新疆建设,解决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一次,王震在会议发言后,问大家有什么意见。这时,一个憨头憨脑的战士站起来:“司令员,我们都还没有老婆,你要给我们解决老婆的问题。”大家听了,都瞅着那个战士笑。王震风趣地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党中央、毛主席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很快给你们运来湖南‘辣子’,山东‘大葱’,上海‘鸭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1

回复

461

博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8: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秋,王震委派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熊晃为招兵团团长,到湖南招收女兵。王震直截了当地对熊晃说:“你到湖南去,招一批女兵来。我们湖南妹子打得赤脚吃得苦,现在不打仗了,女同志越多越好。”

  王震还给湖南负责同志黄克诚、王首道写信,请他们帮忙。信中写道:“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难找,部队要屯垦戍边,长期安家,不解决婚姻问题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去湖南,请你们大力协助,帮助招一批女青年,最低年龄18岁,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有过婚史但是已经离婚离异的也行。家庭出身不管,把她们招来新疆,纺纱织布,繁衍人口,与我部队将士同建繁荣富强的新疆。”

  王首道看后笑了,黄克诚忍俊不禁地说:“这个王胡子,真是乱弹琴。要人家黄花闺女到新疆去生儿育女,哪个敢去哟!”玩笑归玩笑,他们在听了熊晃的汇报后,都为王震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当即决定大力支持熊晃的工作,动员湖南女青年积极参军支援新疆。湖南省委专门在长沙市营盘街38号设立招兵点,这里曾是辛弃疾和左宗棠驻兵的地方。

  长沙的大街小巷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团的广告,招聘团还大量印发了《新疆鸟瞰》,把新疆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新湖南报》也登出了招兵启事:条件是16岁到2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婚女性。参军进疆后,可分别入俄文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学习,或进工厂做纺织女工,或到农场开拖拉机,或进部队文工团……只是没有提“婚配”和“生儿育女”之类的话。这一切,对于在红旗下长大的热血青年来说,莫不群情高涨。

  八千里路云和月

  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的感召下,一批批湘女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义无反顾地往长沙招兵地点赶。其中有中学学生,有大学生,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有的徒步走到长沙,有的瞒着父母家人,身高不够的就把鞋跟垫高了,体重不够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年龄不够的谎报年龄……

  结果,熊晃一年内共招收湘女3862人。1951年冬,这些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八千湘女上天山”由此扬名。

  最初,湘女们通往新疆的旅途充满兴奋。西行的列车上,车厢里反复播放着 “年轻的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等革命歌曲。通常,湘女们从长沙乘火车到达西安后,先进行10来天的政治教育,然后改乘汽车继续向西,穿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越过天山后,才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总行程4000多公里。

  长达四五个月的进疆行程,是横在湘女身上关乎生死的一道坎,有些生命因为突如其来的车祸,或者疾病,还没进新疆,便在路途上凋零了。

  曾任兵团农八师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的戴庆媛,回忆当年转道兰州入疆的经历说:“大卡车上架了篷布,一车坐四十个人,为防止沿途残匪的偷袭,还有两个武装战士随车保卫。我们就坐在行李上,相互靠着。”有时,湘女们把头发盘在帽子里,扮成男兵模样,或者拿在路途中买的伞伪装成机枪等武器。

  当时湘女们进疆坐的车,大多是抗战时美国援华的“道奇牌”汽车,从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得来时,这些车都老掉牙了,经常抛锚,加上路况太差,进疆队伍一天下来往往只能走一百多里。

  最让湘女们不习惯的是,平时在家乡经常吃的白米饭、红辣椒再也难以品尝了,而北方的大饼,硬得难以下咽。为此她们改写了一句歌词:“我是一个兵,来自湖南省,三天没吃大米饭,气得肚子疼。饼子像磨盘,坐在臀下面,进入甘肃给灾民,也是为人民。”

  在戈壁滩上,水更是珍贵,因为极度缺水,人人嘴上都起了泡,最后大家唱不得哭不得也笑不得,一张嘴,唇上就裂开一道道血口子。

  然而,迪化并非她们最后的归程。略做休整,湘女们又被四散分到千里之外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伊犁、阿勒泰等。有些被分到若羌、且末的湘女,还得骑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每当车队在戈壁滩上某目的地停下时,带队的干部总会大声喊:“到了,同志们下车吧!”坐在车上的湘女们,探头向车外一看,茫茫戈壁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她们头脑中打满了疑问,营房呢?

  这时,只听到带队的干部又喊一声:“湖南的女兵到了!大家快出来欢迎呀!”

  嚯,不知从哪里一下子冒出来数百号人。大家冲她们热烈鼓掌。原来,人都是从地下面钻出来的——战士住的都是地窝子,这也成了广大进疆湘女的房子。

  这些地窝子,一面是“门”,三面是泥墙,地上有一面的土基高一点,那就是床了。床上铺着一层红柳枝,洞顶上铺着红柳和胡杨枝,上面垫着土,头一碰地窝子顶,泥土就会不停地掉下来。冬天早晨起来一层冰壳,要把冰壳弄掉以后,才能正式起床。

  生存的残酷,很快被情感的苦恼所取代。当年驻疆部队中,男女比例极不协调,国民党新疆起义部队十万大军,平均年龄38岁,98%的官兵家在内地,96%的官兵没有成家。而解放军入驻新疆的十万大军,团以下的指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光棍汉。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部队明确规定:“汉族军人不允许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官兵们的婚姻问题,随着战争的结束,渐成燃眉之急,事关半壁河山的安危。

  由于湘女是分期分批来新疆的,迫于现实,军人的婚姻问题,也就按职务、年龄、参加革命的时间,一批一批地解决。时不时便有领导会给湘女介绍对象:二十八岁以上,五年以上党龄,团级干部,怎么样?你要不要?“二八五团”的说法逐渐流行。

  那时候,女兵们最害怕听到那个“谈”字。只要一听说哪个首长要找你谈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首长找谈话”。到了部队,组织代替了父母,婚姻一旦被组织决定,也就只有遵从、认命了。当年兵团六师十六团政治处工作总结中说,女兵们“普遍怕与年纪大的干部结婚,怕不顺个人意。由组织上决定,不按婚姻法办事”。

  当时一首打油诗,反映了这些湘女们的命运:婚姻法,婚姻法,男四十,女十八,跑到新疆找爸爸,配的是夫不是爸,生儿育女把根扎。

  除了招收8000名有一定文化的湖南女兵先解决老同志的婚姻,王震还四处“化缘”。1951年,从华东招收了2000多名部队医院的护士,以解决营以上干部婚姻问题,还从山东招了一批妇女,以解决连排级干部的婚姻。山东妇女大多已经丧偶,她们的丈夫死于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后来,还有国民党起义部队一些老兵没有成家,于是,王震通过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又招了920名改造好后“从良”的妓女进疆。

  在各地妇女成批进疆的同时,王震还要求各级干部,让那些在内地有家属、亲属的官兵给家里写信,动员她们来新疆。至1954年,当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部队中的女姓比例已经增长到约占全体人员的40%,将士们的婚姻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1

回复

461

博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8: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献了青春献终身

  在新疆屯田垦荒,是一场更为艰巨、更加漫长的战斗。面对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碱滩沼泽,数千年来,几乎没人梦想过能从那些地方长出粮食。八千湘女和其他援疆女性一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荒凉的戈壁留下了青春和生命的印迹。

  童应桃在八一农场当了第一代拖拉机手。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开荒犁地,昼夜不停地干, 任务量大得出奇,每个人一天要开荒130亩。童应桃最怕晚上犁地,因为总有狼两眼闪着绿光尾随她。当时开荒实行两班倒,没日没夜开工,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每次开荒回来,身上脸上的灰有铜钱那么厚,身上脸上全都是黑的,只有牙齿是白的,大伙都开玩笑说这是“黑人牙膏”。

  由于干活时风沙大、出汗多,湘女们身上都长了“成疙瘩”的虱子,她们都把它叫作“革命虫”。 过度劳累,使得很多湘女都没了月经,被她们称为“干血痨”。王震将军去农场看望她们,了解到如此差的生活情况,把大队长好好“骂”了一顿:“我把这些娃娃交给你们,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湘女们的青春在年复一年的劳动中不知不觉流逝,她们逐渐学会接受与理想截然不同的现实。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湘女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八千湘女已是满头白发。

  回不去的是故乡

  早在1952年,在新疆举行欢迎入疆湘女的大会上,王震曾鼓励她们说:“同志们,你们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要为新疆人民大办好事,要把你们的骨头埋在天山脚下……”他的话还没讲完,台下的秩序就乱了,因为大家原以为参军两三年后就可以转业回湖南老家的,这时从将军的话里才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许多人当场就哭了。

  在伊犁的湘女每次想念家乡时,总会唱起当地的一首民谣——“乌孙山啊,金色的摇床,英雄喜爱自己生长的地方, 假如叫我在异乡做一个国王, 我情愿在故乡当一名靴匠……”直到唱得泪流满面。

  难以排遣的乡愁,成为进疆湘女心中永恒的痛。湘女们入疆10年后才准许回乡探亲。新疆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将军的侄孙女陶先运曾说:“走得越远越想家,年轻时想父母,年老了想家乡。”1962年,阔别家乡10余年的陶先运得以回湘探亲,在返回新疆的途中,她从长沙一直哭到兰州。由于天高路远,有的湘女从离开家乡那刻起,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

  据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统计,在进疆的8000湘女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这样一群花样年华的女孩,怀着青春的梦想,义无反顾地背起背包,踏上了西行之路。当故乡渐行渐远,迎面而来是陌生的荒凉时,曾经热血沸腾的心一点点冷却,她们认清了残酷的现实:曾经的豆蔻年华,终究免不了在风沙中化作苍苍白发。

  由于进疆湘女结婚普遍较早,丈夫大多是老红军、老八路,几十年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很多人的身体都垮了,加之年龄偏大,这就注定了她们大多中年守寡。更有一些湘女在上世纪60年代,因响应号召退出工作回家成了看孩子的家庭妇女,在生活上更加依赖丈夫,一旦丈夫去世,她们只有在艰难中守望岁月。

  如今,新疆的面貌远非昔日能比,这里边,有多少援疆儿女的血泪与汗水?在大时代的潮流中,她们的命运已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牺牲也罢,甘苦也罢,面对自己的青春和情感、付出和收获,能否无怨无悔,也许只有她们自己才知道。(主要参考书目:《八千湘女上天山》,卢一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王震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回复

0

博文
发表于 2015-9-28 1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需要,都是城市的,农村的想去还轮不上号来,不计出身,当兵就马上是军属家庭成分,那些资本家出身的,都要托人硬磨才实现。
听老同志讲,新疆当时卫生条件跟不上,妇女生孩子,难产,妇科病,死亡率很高,没有什么法子,北方大汉配南方淑女,他们的后代都很健壮,女的美若天仙,男孩英俊潇洒,但他们上学成了问题,中学要出外百里,根本没有教育的机遇,多是小学文化,边疆的巩固全是他们的后代,没有他们新疆的稳定领土,难以保持哦!看过她们的纪录片,探亲,子女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1

回复

461

博文
 楼主| 发表于 2015-9-28 23: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射炮兵 发表于 2015-9-28 19:12
革命需要,都是城市的,农村的想去还轮不上号来,不计出身,当兵就马上是军属家庭成分,那些资本家出身的, ...

看来你的亲戚都是去新疆配婚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回复

0

博文
发表于 2015-9-29 0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S 发表于 2015-9-28 23:40
看来你的亲戚都是去新疆配婚的吧?

回复者 心态欠缺点什么,看你的帖回复,是感慨,你怎么这样思维,你这么详细地追述,评议,那你就是去的湘女吗?应该感到光荣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回复

0

博文
发表于 2015-9-29 07: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事作为纪实文学刊登后,曾引起世界妇女组织的抗议,说我们怎么怎么,此组织维护妇女权益,她们不习惯艰苦为荣  为革命献身的豪言壮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